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15日文章,原題:製造業仍是經濟競爭王道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言,「自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成為工業強國之前就變成經濟大國」,也沒有任何一國「僅僅憑藉服務業就能成長為一個經濟強國」。讓我們通過幾組數據說明這個規律:一是以美、中為代表的工業國家的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變化:1970年,美國製造業產值占GDP的24.3%,去年僅占GDP比重的11.15%。與此相對的是去年中國GDP達到17.73萬億美元,製造業約為4.864萬億美元,占比已達27.43%。
另一個是美國製造業占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份額,從1970年的40%降至2019年的15.3%;歐元區從17.7%下降到13.9%;中國卻增長了10.1個百分點,達到19.7%。因此,製造業的增長與一國經濟實力增長呈明顯正相關,製造業仍是國與國經濟競爭的核心要素。

短期來看,一國想要留住製造業,最直接快捷的措施,就是針對性加強政府補貼並切實做到為企業減稅,以儘可能先留住企業。此外,國家應就整體產業政策作系統性調整,儘可能改善市場所需的法治環境和基礎設施、能源支出、土地成本、物流、人力成本等與企業投資息息相關的要素。
其次,全球工業國家應按照世貿組織(WTO)及國際法的要求,通過談判和協商逐步取消政府補貼。正如特斯拉CEO馬斯克近日所說,美國應取消任何形式的政府補貼。因為政府補貼不僅推高財政赤字,也將全球製造業競爭建立在不公平的環境中,最終「變成一場零和遊戲」。尤其是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已引起歐盟強烈不安甚至憤怒。歐盟表示,該法案中9項稅收抵免條款的歧視性質,已明顯違反WTO規則。
由此可見,各國最終還是要放棄不正當的競爭關係,重回突破結構性問題,大力改善市場經濟和法治環境這條道路上。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