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新聞著實引發了世人的關注。更為引人深思的是,長期以來,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認知里,新加坡一直就是一個市場不大,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各類人才也遠不及香港充裕的小國,最多只能扮演避險型金融中心的角色,根本不具備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綜合潛質。但是,事實總是出乎人的預料,新加坡此次超越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及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員,不得不讓一些人產生新加坡是躺贏了的看法。
我倒並不認為新加坡是坐等別人沒落而取得了所謂的躺贏,新加坡之所以成功,有著她自己特殊的成功經驗,我想,那就是她的靈活,或者可以說叫做「權變」。

我國的「亞聖」孟子,曾解釋過什麼叫做權變。在《孟子.離婁上》中,孟子回答了淳于髡關於小叔子在遇到嫂子掉到水裡時要不要伸手去救的問題,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伸手去拉她,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不得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但是遇到嫂嫂掉到水裡這樣的生死關頭,就不能只注意守禮了,這時小叔子用手去拉嫂子,叫做通權達變。」
很明顯,孟子的意思是要實際問題實際分析。守禮很重要,但人命更重要,在遇到守禮與人命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就要靈活調整,先確保人命得到救助,這就叫權變。
新加坡自認為是踐行新儒家思想的國度,她的管理制度即不完全等同於西方的民主制度,也不同於一些專制國家的管理制度,她所推行的新儒家思想更類似於一種精英管理制度。不過,新加坡踐行新儒家思想,最突出地還是表現在她的靈活與權變。
比如說建國初期,新加坡面臨著諸多的危機,根本不具備什麼綜合實力,但新加坡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充分利用馬六甲海峽在航運上的關鍵作用,找到了發展的引擎和動力,迅速擺脫了生存的危機;為與世界融合,新加坡放棄華文,改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實行民族融合政策,尊重不同種族的公民……所有這些靈活變通的政策都為新加坡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使得她能以一個彈丸小國的身份在世界各大強國間遊刃有餘、進退自如,並深受世界各國的尊重。

近幾年來,為應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給新加坡帶來的危機,新加坡同樣做到了靈活與權變。疫情初期,她實行了嚴格的封控政策,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新加坡科學評估,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疫情防控,適時且不斷地對各類政策做出靈活的調整。可以說,新加坡從來沒有被動應對過疫情的挑戰,她一直都是積極、主動、靈活、權變、有序地在應對各類挑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靠自身的努力,希望躺著就能贏,根本就是一種幻想。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躺贏。
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值得別國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