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天氣晴朗時心情很好,購物慾也有所增加,最後就忍不住買買買。你還別說,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 近日,NUS商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傾向於在晴朗的天氣進行更多消費。
晴天更容易衝動消費
近日,國大商學院進行的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相對晴朗的日子裡,消費者的平均支出比普通的天氣多出約1%。
這意味著,人們每天僅通過信用卡支付就可以增加約1.30新幣的支出,算下來每年將超過471新幣!

來源:NUS官網
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人群中,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甚至會有更高的支出,而婦女和已婚人士也會受到天氣較大的影響。
高消費的原因:理性vs感性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在晴天進行更多消費活動呢?是理性的決定還是感性的衝動?NUS商學院的發現表明了後者的可能性更高。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裡,人們的心情會比在陰天時更好。當人們的心情更好時,他們往往會更加樂觀,並不會在挑選商品時花費太多心思。例如,心情較好的人傾向於通過較少的詳細調查來評估產品的性價比。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太可能花費太多精力對商品進行評估,從而導致衝動消費。

來源:ST
但有的小夥伴就要說了,我是一個很理智的人,很少衝動消費。那天氣是如何影響這部分人的消費呢?
原來在理性背景下,我們可以從「陽光效應」這一理論開始講起。
陽光效應:陽光和消費有可能相輔相成,有些產品在晴天時具有較高的價值。
例如,人們在進行和朋友共享晚餐,開車去海灘或去商場買衣服等娛樂活動中獲得的幸福感在晴天時更高。因此,這種情況下,人們是處於完全理性的狀態的,但是為了獲得幸福感也心甘情願花費更多錢。
由「陽光效應」引發的合理猜想
不過,雖然人們願意為晴天的娛樂活動買單,但大多數「陽光效應」是由非娛樂性購買推動的,尤其是那些與必需品有關的購買。
有證據表明,娛樂性活動代替了互補性活動。因為平均下來,人們在晴天的時候心情會更好,相對來說他們不需要太多娛樂性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而在天氣不好的時候,人們想要進行更多娛樂活動,以獲得更多的快樂。

來源:ST
另一個理由是,消費增加也可能僅僅是因為人們更願意在晴天出門,這樣他們就有更多機會接觸和購買產品,從而促進了商品的銷售。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晴天的商品銷售數量應該會更高。但根據NUS商學院的調查來看,並沒有找到對應的數據。相反,人們在晴天的購物次數與其他時間沒有太大區別。
如果不是因為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合理地增加了消費,是否可以在諸如雷暴天氣這樣的惡劣天氣下減少消費呢?
雷雨期間幾乎沒有陽光,人們無法出門。我們同意惡劣的天氣會在很多方面影響人們的消費。但是,除了特別惡劣的天氣以外,其他天氣的「陽光效應」還是保持不變的,人們的購物慾也並不會相應地減少,總之就是買買買就對了。

來源:ST
調查的最後一個理性解釋是消費的時間跨度轉移。想像一個有計劃的人在檢查了接下來幾天的天氣預報之後,他(她)會將大部分消費量轉移到這段時間中最晴朗的一天。如果天氣預報是準確的,並且大多數人都在這樣計劃,那麼我們應該在晴天看到更多的消費,這與「陽光效應」一致。
但是這個轉移機制也將表明,晴天時增加的消費將由天氣惡劣時減少的消費來「補償」,從而使該周的總消費保持不變。但是研究調查沒有發現這種模式。此外,我們也很難想像大多數人會以這種極端的方式進行計劃。
看到這裡,小助手仿佛為自己的衝動消費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藉口:畢竟在晴天,我們更不容易管住自己的手。花錢一時爽,一直花錢一直爽。不過我們更應該在晴天注意自己的消費方式,否則一個衝動就只能在其他不那麼美好的天氣里吃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