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開埠初期,有不少處理去世移民的營葬與祭祀的華人墳山組織,同時也承擔凝聚與整合所屬移民社群的重要功能。例如福建幫在1827年建立的漳泉公冢恆山亭、潮州幫在1845年建立的泰山亭,都曾作為福幫與潮幫移民社群的凝聚中心。而廣客三社群即「廣惠肇」、「嘉應五屬」、「豐永大」的墳山組織綠野亭,自1824年出現在華人移民社會舞台後迄今仍是「廣客幫」的總機構。
涉及廣、客三社群的「廣客幫」墳山組織,其保留下來的各類文獻資料主要涉及綠野亭。但在一些記錄中也提到在綠野亭之前、廣客幫還擁有稱之為青山亭的墳山。例如在1840年廣惠肇嘉應州大埔豐順永定所立的《廣東省永定縣重修冢山碑記》中,有「昔年有公司之山」內容。1963年綠野亭編撰「福德祠綠野亭沿革史紀念特刊」,陶公鑄、鍾橋才等在所撰寫的綠野亭歷史與發刊詞中,將該碑文所提的「昔年有公司之山」直接寫明該「公司之山」即為青山亭。綠野亭則是在青山亭葬滿之後而新設。
迄今為止,學界與社會對青山亭歷史所知甚少。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與青山亭相關的記錄稀少且零碎。筆者在對新加坡華人墳山組織的研究中,收集到一些來自《叻報》、碑銘、帳本、議案簿、特刊等文獻中涉及青山亭的記載。雖然根據這些文獻還無法了解青山亭的全貌,但有關的記錄還是能為重建青山亭歷史圖像提供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青山亭的封葬與遷葬
在宋旺相編撰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中,有「直落亞逸華人墳墓遷移」條目:1907年8月,牛車水(丹絨巴葛)廣東人墳場被令遷移,以執行立法議會(Legislative Council)的決議案。該議會表決撥出一萬元作為支付挖出遺骸和他們重埋在其他墳山所需要的開支,俾讓出地段以為「直落亞逸填土計劃(The Telok Ayer Reclamation Scheme)提供填土所須的土壤」。這個墳場已有四十年沒有使用了。遷墓工作是委託華人參事局(The Chinese Advisory Board)辦理的,他們保證看到各項都做得莊重合宜,以滿足所有死者的家屬。這一記載,提供了與青山亭封葬與遷葬等及其相關的信息:
其一、青山亭墳山大概在1860年前後已經封葬不再使用了。
其二、青山亭的遷葬始於1907年。遷葬的原因是為了執行殖民政府立法議會有關城市發展的決議。
其三、青山亭的遷葬工作由華民參事局主持。政府不僅撥出遷葬經費,亦派員監督遷葬過程。
以上記載,也在其他華人社會文獻中得到應證。如保留下來的綠野亭帳本中有「光緒丁未(1907年)五月青山亭起葬狀師費50元」的記錄。在《叻報》於1907年5月28日刊載的「廣惠肇挖遷青山亭骨殖告白」報道中,也可見「廣惠肇三府遵照王家命令,經於本月十四日集眾公議挖遷青山亭骨殖事……」的通告內容。
青山亭墳山遷葬結束的時間,綜合各類資料推斷應是在1909年。根據綠野亭帳本,青山亭地契在1908年仍保存在綠野亭。1909年之後,帳本中再無青山亭地契的記錄。此外,在上世紀六十年末重建的雙龍嘉應五屬墳場內,有兩座遷葬自青山亭的總墳。一座是「嘉應五屬等祀」的「青山亭遷徙總墳之墓」。總墳設立的時間為「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歲冬月旦」,即1907年。另一座是「青山亭侯姓總墳」,總墳石碑上所刻的「宣統元年春月吉旦旋遷」文字,顯示該總墳是在1909年才從青山亭遷葬而來。以上帳本與碑銘內容也在宋旺相的記錄中得到應證。在上提《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涉及青山亭遷葬條目中,有「1908年7月,立法議會進一步議決再撥增一萬元作為完成遷葬的開支。華民政務司(The Secretary for Chinese Affairs)巴恩斯先生(Mr.Barnes)解釋說,原來以為在四十年或五十年內大量的屍骨就會消失。但是,結果卻大謬不然」的內容,這說明直至1908年青山亭的遷葬工作仍在進行中。

▲位於重建後的雙龍山嘉應五屬墳場內的青山亭遷徙總墳之墓
青山亭的運作與墳山的社群所屬
筆者收集到的各類青山亭文獻顯示,自1860年代前後封葬至1909年遷葬的數十年里,青山亭並未完全停止運作。在保留下來的1887至1933年的綠野亭帳本中,有1887年至1890年為青山亭修建圍牆的經費支出、光緒乙已年(1905),青山亭收地租15元和交屋契金15元的帳、光緒丙午(1906)和丁未(1907)修建青山亭的款項等等。此外,在1890年廣惠肇碧山亭所立的《勸捐碧山亭小引》碑文中,亦可見「辦青山亭支銀二千零一十九元五角」的記載。
保留下來的各類華人社會文獻,也為考察青山亭墳山的幫群所屬提供重要依據。根據這些文獻,青山亭是「廣惠肇」、「嘉應五屬」、「豐永大」共有的墳山。與此同時,廣、客三社群亦共同承擔與分享與青山亭相關的運作與權益。
在移民先人的營葬方面,如以上所述,在當代嘉應五屬雙龍義山墳場,有遷葬自青山亭的「嘉應五屬總墳」與「青山亭侯姓總墳」二座。另根據應和會館1969年編撰的《新加坡應和會館雙龍義山暨產業徵用概況》,遷葬自青山亭的「嘉應五屬總墳」內葬有放置先人骨殖的金埕二百二十五罐,這說明青山亭墳山內葬有不少嘉應五屬移民先人。
另據上文提到的1907年5月28日(農曆四月十七)《叻報》所刊登的以「廣惠肇司理梁敏修」名義發布的「廣惠肇挖遷青山亭骨殖告白」:啟者,廣惠肇三府遵照王家命令,經於本月十四日集眾公議,挖遷青山亭骨殖事,由公議定登之報端,通知我三府人等知悉。諸君如有戚屬、親屬、友屬葬在青山亭內,情願自為挖遷妥為安葬者,當先到墳場插明標誌,書明該墳乃係某縣某姓某名,某某人情願自為挖遷字樣,限期兩禮拜內到司理人梁敏修新巨泰報明,並赴本坡華民護衛所護署求給遷葬字據,遵依王家時限挖遷。如過兩禮拜期外,仍不到司理人梁敏修新巨泰報明,則由廣惠肇公眾擔任招募土工挖遷三府所屬之骨殖……」從「告白」內容可以看出,當時在青山亭墳山內一定埋葬了不少廣惠肇三屬先人,以致碧山亭當局需要在華文報刊上刊登廣告、向社會昭告有關青山亭內廣惠肇先人的遷葬方式及相關事宜等。此外,1963年出版的《福德祠綠野亭沿革史特刊》,有一篇劉關張趙古城會館關英士先生撰寫的「綠野亭墳山的遷葬回憶」。文章中提到四姓先人遺骸從青山亭遷葬之事:「餘生也晚,僅知青山亭乃位於安順律與道拉寶街之處,而與翠蘭亭相連。四十餘年前,政府為擴展市區,議價收購。當時本會館將先人骨殖,遷葬於綠野亭及碧山亭者,未有記錄其詳。但想像中,由青山亭遷來綠野亭者甚少數,老成凋謝,因無可考……」。關英士先生從1946年至1950年代末,歷任劉關張趙四姓古城會館會長長達十數年之久,多次親自主持與參與四姓先人與古城會館總墳從綠野亭遷葬至碧山亭的相關工作。他的回憶與記錄應具有可靠性。上述記錄雖零碎,但可以證實青山亭墳山所葬為廣、客移民先人。
在廣、客三社群共同維繫青山亭運作方面,帳本與碑銘亦提供了重要記錄。根據綠野亭帳本的帳目,從光緒十四年到十六年(1887-1890),為修築青山亭綠野亭圍牆,三社群以「廣惠肇兩股」、「豐永大一股」、「嘉應一股」的支付方式,共同承擔該項工程的費用。另外,上文所提在1890年廣惠肇所立之「勸捐碧山亭小引」的碑文中,有「辦青山亭支銀二千零一十九元五角」記錄,說明廣惠肇碧山亭在青山亭封葬之後,仍向其提供運作經費。
在共同承擔青山亭墳山運作經費的同時,廣、客三社群也分享來自青山亭的權益。在綠野亭文獻中,有一份民國十年(1921年)三月十五日綠野亭董事部「在福德祠召開九會館董事會議,商議英政府撥還青山亭地二萬尺應舉出入契之受託人事」的會議記錄。相同的內容也出現在民國十年(1921年)三月十六日豐永大董事部會議記錄中。該次會議有一項「因青山亭事推舉綠野亭受託人」而提出的討論議案:「前青山亭地已得英政府照准撥還二萬英尺以與廣客二屬公用,惟須舉出若干人以入契券而為受託人事」。經議決,永定會館推舉賴思陞、豐順會館推舉陳南輝、茶陽會館推舉鄭振卿三人作為「豐永大」受託人,與「廣惠肇」、「嘉應」推舉的受託人組成受託人團,代表綠野亭處理與此事相關的各項法律事宜。上述記錄顯示,雖然青山亭已遷葬結束運作,但它並未消失,而是以另一形式與廣客幫聯繫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開埠之初的新加坡華人移民社會,與單一方言幫群設立的墳山如福建幫的「恆山亭」、潮州幫的「泰山亭」等不同,青山亭墳山的社群所屬具有跨方言群之特徵。該墳山屬廣客三社群即「廣惠肇」、「嘉應五屬」與「豐永大」所有,並由三社群共同使用與維繫該墳山的運作。有鑒於此,青山亭墳山的設立,是十九世紀新加坡廣、客三移民社群整合的起點。而跨方言群的「廣客幫群」之建構,至少始於青山亭時代。
(作者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