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聞】海南雞飯,新加坡要申遺
【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葉孝忠】新加坡要為小吃攤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鄰國馬來西亞廚師憤怒抗議,關於海南雞飯的「版權」屬於誰,兩國一直爭論不休。將海南雞飯形容為新加坡國菜並不為過,新加坡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讓本地人自豪的文化遺產中,海南雞飯不僅榜上有名,還名列前茅。海南雞飯在外名聲最響亮。在新加坡,雞飯攤位林立,「海南雞飯」從小吃店的一盤2新元雞飯,到高級酒店的二十幾新元一份雞飯套餐都有。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人當家美食
海南雞飯起源自海南名菜文昌雞,那是20世紀初海南移民下南洋後,由家鄉帶來的美食,再經過調整改良演變出來的家鄉菜。筆者幾年前到海南島旅遊,吃了當地有名的文昌雞,雖然都屬於白斬雞,但味道卻不盡相同,這和雞的種類以及配料、工序不同有關。雞飯在新加坡經過多年演變與發展,已成為充滿新加坡風味與印記的一道美食,而「海南雞飯」這個「商標式」的名稱,也已和新加坡緊緊相連。「文東記」雞飯店老闆程文華說,海南雞飯不只是一道美食,而是中國海南島人移民南洋的文化產物。著名美食家蔡瀾甚至說:「海南雞飯是新加坡華僑演變出來的文化融合食物,應該正名為星洲雞飯才對。」
海南雞飯做法其實不算太難,簡單來說就是將雞浸泡在大蒜、生抽、熬好的湯中煮熟,然後再泡入冷水中,這樣能讓雞肉更為嫩滑,雞皮和肉之間還會形成凝脂,更為可口,據說過冷水是廣東人引進的手法,這更進一步改良了雞飯的做法,雖然是海南雞飯,其實也加入了廣東人的智慧。飯也馬虎不得,除了用雞湯和雞油、還需要加入本地香料班蘭葉,這樣飯才會更香。
海南雞飯雖然指白斬雞,但攤販也同時售賣燒雞,如果你不想吃白斬雞,和攤販點黑的,就是要燒雞,另外,如果你想吃得健康點,可以提醒攤販給你雞胸肉,如果想吃豪華一點,可以點雞腿肉,另外還可以加雞心、雞胗或滷蛋等小菜,不少海南雞飯還會為你起骨,吃起來更為方便。
雖然是平民美食,但製作並不隨便,本地小販美食都會搭配蘸料,但鮮少如海南雞飯這樣同時提供三種不同的蘸料,黑醬油、薑蓉和辣椒醬。其中辣椒醬,每個攤位都有獨家配製的秘方,還會加入南洋人特愛的酸柑汁,辣中帶有果酸味,南洋的味道本來就是不純粹的,混合的。
不少業者掌握做雞飯的竅門後,繼續求新求變改良雞飯,讓雞飯更香滑美味,也更本土化,適合新加坡人口味。
故事很多
新馬兩地因歷史、地理等因素,文化風俗頗為相似,美食體驗也相通。究竟海南雞飯是新加坡人還是馬來西亞人發明的?各有各的證據。王振春是活躍於新加坡海南人社群的老報人,據他的說法,王義元是第一個在新加坡賣海南雞飯的人,他在家鄉文昌的「毓葵雞飯店」學會了燙雞的手法,1936年離鄉背井到南洋討生活,提著竹籮沿街叫賣白斬雞和雞飯。攢夠了錢,就在當時的海南二街的咖啡店賣雞飯。
海南雞飯和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是分不開的,新加坡人甚至將之製作成漢堡、雪糕、茶品等。本地雪糕店配合國慶日,7月底推出雞飯雪糕,雞飯雪糕以米漿為基本調料,其他材料有雞湯、蒜頭、薑和香料,而且加了米飯增添口感,還融入黑醬油和雞飯辣椒。
新加坡人關於海南雞飯的故事很多。記得小時候家附近的小販中心裡就有兩家海南雞飯攤,經常發生搶客現象,後來據說還大動干戈,上了報紙。著名的天天海南雞飯,隔著三個攤位就是阿仔海南雞飯,是原天天的主廚開的,因為和老闆鬧意見,在幾步之遙的距離自立門戶,打起擂台,吃過的人都說味道差別不大,但排隊人龍卻天壤之別。有時候,味道以外的故事更有戲劇性和刺激感,更令人津津樂道。
老字號的秘訣
由於雞飯業者的努力、有關當局和媒體的宣傳和包裝,加上網際網路推動,新加坡海南雞飯已成功走出國門,邁向國際。
新加坡有兩家著名老字號。一家是小販中心裡的攤位「天天海南雞飯」,一家是有規模的連鎖雞飯店「文東記」。無論攤位還是連鎖店,它們都在美食版圖上,為新加坡增添滋味。
2016年,新加坡17個美食攤位榮登國際知名的米其林指南價廉物美食物榜單,麥士威小販中心的「天天海南雞飯」榜上有名。2017年,「天天海南雞飯」再度登上該榜單。本地饕客說,好的雞飯就是要飯粒不能太軟也不能太乾;雞肉要香嫩,不能煮得過老;辣椒醬要夠味,但不能過辣。這些精細平衡的要求,天天海南雞飯都做到了。
年過花甲的老闆符慧蓮說,新加坡著名的雞飯業者不少,每一家的味道之所以有差別,各具特色,主要就是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就以醬料來說吧,我們所用的醬料,一直以來都是自己調製的,別處找不到。在烹調過程中,蒜、蔥、姜、辣椒、酸柑、麻油、冰糖等的比例要多少,要煮多久,都必須按照一定步驟進行,每一個步驟都受到嚴密監督。」
來源:環球網旅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