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清潔之城,罰款之城

2019年04月10日   •   1萬次閱讀

我們翻譯這篇文章的理由

新加坡環境優美、城市乾淨,被譽為「花園城市」。一塵不染的背後,離不開大大小小的「清潔運動」,其中50年前啟動的「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影響最大。這場運動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通過罰款來管控社會,促進城市的乾淨清潔。

為什麼新加坡如此乾淨

作者:Tim McDonald

譯者:王津雨 & 邵海靈

校對:趙萌萌

策劃:鄒世昌

What did it take for this sovereign-city state to become Asia’s cleanest, greenest metropolis?

作為亞洲最乾淨、最環保的大都市,這個城邦國家經歷了什麼?

新加坡北部的卡迪社區里,約200名志願者為翻找垃圾而搜遍了整個住宅區,其中有帶小孩的家庭,有當地醫院的義工,還有一些「西北快走俱樂部」的志願者,他們身著同款襯衫,裡面很多是老年人。

有人鑽進灌木叢,就為撿幾根菸蒂;有人發現人們在桌子上亂丟紙巾。老實說,把這天稱作「清掃日」似乎有點誇張,因為社區已經很乾凈了,沒有一個志願者是帶著鼓鼓囊囊的垃圾袋回來的。

但這在新加坡卻是常態。這個國家一直很注重衛生清潔。而本月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間點:50年前的這個月,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首任總理李光耀啟動了「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

當時大大小小的清潔運動都很成熟了,但這個運動不同,這是新加坡政府首次使用罰款進行社會管控。該運動獲得了迅速的成功,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似乎讓這一成功偏離了運動的初衷。不管以什麼標準來衡量,新加坡都可以說是很乾凈的,但個中緣由未必是你以為的那樣。

必須乾淨

如果你跟一輛緩緩駛過的垃圾車走在同一個方向,就會明白為什麼這座城市總是沒完沒了地在打掃————垃圾桶里那撲面而來的味道,簡直就像狠狠打了你一耳光。

在氣候較為涼爽的城市,人們收生活垃圾還能稍微遲些。但在炎熱潮濕的熱帶地區,收垃圾就刻不容緩了。生活垃圾和商業垃圾一旦擱太久,就會特別危險。

新加坡公共衛生理事會主席愛德華·德西爾瓦指出:「如果你像其他國家的人那樣亂丟垃圾,就會招來老鼠、蒼蠅和蟑螂,它們都攜帶著病菌。」蚊子更麻煩。新加坡沒有瘧疾,但要是哪一年運氣不好,就會有成千上萬人患上登革熱。

清潔與綠色

李光耀在推行清潔與綠色政策時,心中懷有更加宏大的目標。這項政策只是他全面改革的一部分,其他措施包括修改公共衛生法、將路邊攤遷至小販中心、完善污水處理系統與疾病管控措施等。同時,住在小村子(譯者註:Kampongs是指建有木屋的馬來西亞式村莊)的人搬到了基礎設施更好的住宅區。

譯者註:hawker centres,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小販中心(又稱熟食中心),是由政府興建的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售賣食品物美價廉、種類繁多,以東南亞熟食以及飲品為主。

「我們已進行了社會建設,也已取得了進步。但如果新加坡能成為南亞最乾淨環保的城市,這將成為我們最具特色的成功標誌。」李光耀在1968年說道。

除了宣傳廣告,政府開展了抽查行動,衛生機構也舉辦了公共教育活動、組織了講座。此外還有比賽,重點評選出最乾淨和最髒亂的辦公室、商店、工廠、政府大樓、學校和公交車。

這一運動開始後,其他運動也像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在整個七十到八十年代,湧現了不少類似的運動,敦促新加坡人保持廁所、工廠和公交站的清潔。在1976年的「投入雙手」運動中,學生、家長、老師、校長和公務員要在周末打掃學校。此外,人們還種了很多樹。

運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新加坡更加宜人。在李光耀看來,城市環境更加乾淨,經濟就能更加強勁。

他還表示:「設立這些標準會讓人民鬥志高昂,降低疾病發生率,從而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讓工業和旅遊業經濟增長更加迅速。這場運動會改善公眾福利,最後每個人都可以受益。」

在上述所有方面,新加坡都做得很不錯。人民的預期壽命從66歲增長到了83歲(達到了全球第三的水平)。1967年新加坡入境遊客人數只有20萬多一點,而到2018年,前三個季度的遊客人數就已接近1000萬了。外國直接投資也從1970年時的9300萬美元飆升到2010年時的390億美元。現在新加坡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額排名全球第五,在2017年就收到了660億美元。

沒有人會說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發起了一場反對亂扔垃圾的運動。但健康衛生帶來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乾淨整潔的旅遊地會帶來更多回頭客,乾淨整潔的街道也在告訴外國公司高管:這座城市是法治城市,也能堅守法治。很難說清潔運動有多重要,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不管是規模還是形式,這場運動都意義重大。

一般來說,社會運動在部門或政府預算中不會占很大比重。比如2010至2014年間,在反對亂扔垃圾運動和各種宣傳活動上,新加坡環境局平均每年的花費是300萬美元。

愛罰之城

新加坡的折扣店和紀念品店經常會賣這種T恤,上面印著「新加坡:一座美麗的罰款城市」 (譯者註:原文為fine的雙關,Singapore: A fine city),這行字下面還印有很多漫畫,告訴你做什麼會被罰款。但玩笑開歸開,老被罰款還是挺讓人厭煩的——新加坡人就不覺得好笑,只會無奈地翻個白眼。

但這種說法並沒有錯。新加坡已經養成了習慣:只要覺得是不當行為,就馬上禁止,而且還要課以罰款。1968年的「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首次嘗試了通過罰款來規範公民行為。從那以後,新加坡一直積極採取罰款措施。通常當局每年會對亂扔垃圾行為處以數萬元的罰款,最低罰款標準為300新幣(摺合217美元)。

在李光耀時代,政府就致力於把新加坡變得一塵不染了。要是哪裡秩序混亂,李光耀會親自出面干預,對他的部長或官員做出提醒。他相信防微杜漸的道理,擔心如果對微小的違規行為置之不理,人們就會「鑽行政管控放鬆的空子」。

成文的法律似乎對外國人總是異常嚴格。新加坡以禁止進口口香糖而聞名於世(單單持有口香糖並不違法)。地鐵上帶榴槤(一種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熱帶水果)要罰款,上公廁不沖水也要罰款(這一條其實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因為現在大部分廁所都是自動沖水的)。

隨地吐痰、未經許可就連接他人的WiFi,這些也要被罰款。2009年,一個計程車司機因為在家裡沒穿衣服而被處以罰款,罪名是「在公眾能看到的地方裸露身體」。電子菸則早就已經在被禁之列了。

也許這沒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確實,西方國家在民事和政治權利上肯定有所不同,有些刑罰也是相當之重,比如毒品相關的罪行可以導致死罪。但要說到熱衷以罰款來防止人們在小事上犯錯,新加坡的司法機構可不是唯一一個。在上一個財政年度里,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在違章停車一項上就罰了1.72億澳幣(摺合1.21億美元),英國法院則在同樣時間裡罰了8.2億英鎊。(停車管理在新加坡其實倒是容易得多,因為政府早已通過各項政策降低了轎車的擁有率。)

即使在更大層面的政策上,西方也有和新加坡類似的例子。喬治·凱林和詹姆斯·Q·威爾遜於1982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破窗效應》的文章,認為一扇破掉的窗戶「就意味著沒人在乎它,所以打破更多窗戶也就不會有任何後果了」。從中得出的教訓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所以一定要在事態擴大之前,用嚴厲的手段把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紐約前市長魯迪·朱利安尼稱自己正是用這種方法降低了紐約的犯罪率,這聽起來和新加坡也有點像。

罰款有用嗎?

一開始是有用的,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主席陸聖烈如是說。旨在喚醒公共意識的運動和處罰措施相結合,的確帶來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成物歸原位、井井有條的好習慣,城市也變得乾淨了。

1961年,新加坡建立了一支「清掃隊」,由衛生部直接僱傭了7000名工人來做臨時工。到1989年,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2100。

但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這座城市變得更為富裕,也更容易僱傭廉價勞工來清潔打掃了。陸聖烈說,今天的新加坡之所以能幹乾淨凈,並不是因為人們害怕罰款,而是因為有一大波工人在仔細打掃,是他們承擔了運送垃圾的重任。這些人對城市清潔做出的貢獻,比其他所有的人都要大。

「新加坡不是一座乾淨的城市,而是一座打掃過的城市。」—— 陸聖烈

國家環境局註冊在案的清潔工有56000個,沒有登記的獨立承包人估計也有幾千個。他們大多是低薪僱傭的外國勞工或上了年紀的工人。「但台北只有大概5000個清潔工。」陸聖烈補充說。

清潔工人數量的增加已經改變了新加坡的城市文化,愛德華·德西爾瓦對此很是懊惱。因為有這麼多清潔工,新加坡人開始把打掃看成別人的事了。如今,新加坡人經常在吃完飯後把餐盤留在小販中心的桌子上,因為他們不認為這是亂扔垃圾,或者他們覺得收桌子是清潔工的事。(說句公道話,餐盤迴收裝置直到2013年才開始普及。)

德西爾瓦說,就連學生也不會自己收拾桌子了,因為總有清潔工在後面幫他們收垃圾。這也是公共衛生理事會在當地學校教育中試圖改善的一點。簡單來說,他認為新加坡人的舒服日子過得太久了,需要做出改變。陸聖烈也同意這一點。

「政府會打掃公寓樓,一直掃到你家門口,而且是一天掃兩次。如果有這樣高效的清潔服務,即使鄰居把樓道弄髒了,你也不會怪他們,反而會責怪清潔工沒有及時來打掃。」他說。

改變行為

在日本、澳大利亞和英國,沒有同等廉價的勞動力可以承擔清潔工作。而在新加坡,清潔工大多是從約一百萬外國勞工和本地大齡工人中挑選出來的。但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增長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政府也承擔不起如此多工人的僱傭費用了。

愛德華·德西爾瓦說,在起初推動新加坡成為清潔城市的改革中,部分是出於經濟原因。公共場所的清掃工作耗資不菲,而這些錢本可以用來達成更有價值的目標。他說這一情況至今仍未改變,新加坡需要迅速做出改變。現在政府清掃公共空間的花費一年至少有1.2億新幣(摺合8700萬美元)。

「如果你能激發並培養人們不亂扔垃圾的習慣,也就不需要僱傭那麼多的清潔工,那用省下來的幾百萬推動健康和教育不是更好嗎。」德西爾瓦這樣說。

清掃進行時

李碧華是新加坡義順的地方議員,她也參與了卡迪社區的清掃日活動。事實上,她在自己的選區每個月至少要參加一次這樣的活動。她對清潔工作熱情滿滿,不僅鼓勵本區的選民隨手撿拾路上的垃圾,看到有人亂丟垃圾也會出言勸阻,並將其告到有關當局。

她認為,公共教育和罰款條例的重要性是旗鼓相當的。實際上,落實罰款條例非常困難,因為這往往需要一個官員或至少一個市民作為犯罪目擊者。

「說服和勸說比單純依賴罰款要好得多。」她說。

該選區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無清潔工日」的活動,選區里的所有清潔工都會放下手中的掃帚,而當地的居民會進行清掃的工作。她說,這為社區如何進步做出了一個好榜樣。2013年他們第一次舉辦這個活動時,志願者收集了1430公斤的垃圾,而今年只收了292公斤。

如果清潔工人數太多,而新加坡人又太不注意培養自己保持清潔的習慣,李碧華說,她的選區就是一個人們可以改變行為以推動進步的證明。

本文原載於 BBC

原文連結: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81025-the-cost-of-keeping-singapore-squeaky-clean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234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