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屬下獨立智庫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公布一項探討新加坡居民語文能力、語文身份認同和語文政策管理的研究報告。
報告根據2013年和2018年進行的種族、宗教與語言調查,比對調查數據後得出的。兩個調查當年分別收集到18歲以上人士4131份和4015份反饋。
方言能力普遍下降
調查顯示,本地華人掌握方言的能力在過去幾年普遍下降,當中年輕人的情況最顯著。
研究人員指出,過去幾年,國人對方言更感興趣,但人們掌握方言的能力還是普遍下降。這主要是受到新加坡推動雙語政策、推廣講華語運動、政府在電視和廣播平台限制使用方言等多個因素影響。
不過,副研究員張家綺指出,她注意到政府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更廣泛使用方言來同人民溝通和傳達信息,可能會激發人們學習方言的興趣。
她說:「年輕人講方言的機會大多數是和自己的祖父母,因為疫情的關係,和在阻斷措施實施期間,我們更需要用言語來溝通,因為不能見面,而且長輩比較不會視訊的話,就只能用言語來溝通。我們覺得這可能讓年輕人可以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或者更有興趣學習講方言。」
雙語水平信心提高
新加坡全國調查顯示,2013年至2018年之間,各年齡層國人對自身雙語水平的信心均有所提高,其中以35歲以下的年輕人最自信。

與2013年相比,自認英語和母語都說得「好」或「很好」的受訪者,在各年齡層均有所提高。以35歲至49歲的國人為例,比率從70%上揚至77%。母語包括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
華族受訪者當中,自認華語說得「好」或「很好」的人,也維持在八成左右,但自認英語說得「好」或「很好」的人,從69%增至74%。
35歲以下的年輕人對自己的雙語能力最自信。2018年,20歲至34歲的受訪者中,自認英語和母語都說得「好」或「很好」的人,占了82%。6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只有35%有同等的自信心。
華族年輕人對於說華語的自信心,也似乎隨著他們進入職場而增強。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2013年或2018年,26至35歲者當中,自認華語說得「好」或「很好」的受訪者比率,比18至25歲者分別高出四個百分點和九個百分點。
對英文認同度高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人更認同英語而非母語。調查發現,2018年,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英語的認同度最高,比2013年提高了四個百分點。
與2013年相比,也有更多華族和印族受訪者,對英語的認同度最高。華族當中,比率從30%增至32%,印族則從34%增至43%。
他族語言包容度下降
新加坡人對他族語言所展現的包容逐年下降,尤其當身邊的人在不同情境中使用陌生語言時,有更多人會感到不舒服。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政策研究所分別在2013年和2018年,針對三種不同情境,調查本地居民對他族語言的態度。
這些情境是:
如果我周圍的人使用陌生的語言交談;
如果公開演講使用的是陌生的官方語言;
以及如果烏節路商店的服務員不跟我說英語。
根據報告,可以或非常可以接受身邊人使用陌生語言交談的受訪者,從2013年的52%,下降至2018年的39%。對此感到明顯不舒服的民眾,則從2013年的4%,增加逾一倍至10%。
至於其餘兩種情境,可以或非常可以接受的受訪者,個別減少11和15個百分點;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者,則個別增加8到11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包容度下降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過去幾年關於種族歧視的討論越來越多,而其中,不應以陌生語言排擠他人的社交意識增強。另外,由於近年反移民情緒上揚,也可能增強人們對接觸陌生語言的不適感。
以上文章部分引用: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00615-1061360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00615-1061359
https://www.8world.com/news/singapore/article/survey-shows-heritage-language-proficiencies-significantly-declined-1163086
部分觀點及內容來源引用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