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馬里士他路的晚晴園外觀。(晚晴園面薄)
作者 徐子瓊
病毒阻斷期間,想必大家待在家都快悶壞了。
不能出國的日子,意味著每個周末大家不是在排隊掃描「出入平安」,就是在排隊的路上,仿佛生活就只剩排隊了。
其實除了商場和餐館,新加坡還有不少人文氣息濃郁、隱藏著各種本地生活體驗的場所等待大家去探索。
國家文物局旗下的《根》網站(Roots.sg)其實有很多文化步行之旅,鼓勵國人用雙腳來探索本地老街區,不過多數都是英文的資料。

(Roots.sg截圖)
「馬里士他文化之旅」是其中一個為數不多,附帶四大語言導覽資料的路線,非常方便大家在自行出遊時用作參考,既不會迷失也不會錯過一些有趣的景點。
馬里士他沒有馬,只有甘蔗
馬里士他位於新加坡市中心外圍,是介於湯申路和實龍崗路之間的地帶。
歷史可以追溯至180多年。它得名於約瑟.馬里士他(Joseph Balestier),首位駐新的美國領事。他在1835年抵達新加坡後,就買下了1000英畝濕地,約四個濱海灣花園那麼大的面積,來種植甘蔗。約瑟.馬里士在1836年7月正式受委成為美國第一任駐新領事。

1835年的甘蔗地。(Roots.sg視頻截圖)
可惜的是,由於天災、蟲蟻、勞工、虎患和稅務等因素,甘蔗園經營失敗。1848年他將甘蔗園出售,僅剩下小規模的私人甘蔗園。
再後來到了19世紀末,不少豪門富商選擇在馬里士他蓋起了別墅,一排排店屋也如雨後春筍般隨機蓋起,商業氛圍日漸濃郁。

(Roots.sg視頻截圖)
從最初經常有老虎出沒的沼澤地、到有規模的甘蔗田、到如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馬里士他可說是新加坡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大不可錯過的馬里士他歷史建築
馬里士他的一大看頭,就是這裡有很多歷史建築,包括具有殖民地風格的別墅、傳統店屋和廟宇等等。
1.梧槽大伯公廟
這裡是由約瑟.馬里士他甘蔗園裡的福建勞工於1847年出資修建的。最特別的是,這個廟外有一尊老虎像。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剛剛紅螞蟻提到的甘蔗園經營失敗的原因之一?沒錯,就是虎災。

梧槽大伯公廟。(梧槽大伯公廟面薄)
以前馬里士他經常有老虎出沒,而且傷人無數,後來人們就建了這個廟保佑大家出入平安。這座廟宇後來也慢慢成為該地區的華人社群活動中心。
大伯公廟香火旺盛,1906年還曾在廟前設置一座專屬戲台,每逢節日就上演福建戲與潮州戲,小販們就在附近售賣各式各樣的零食及商品,好不熱鬧。

梧槽大伯公廟戲台,每逢節日就上演福建戲與潮州戲。(Roots.sg視頻截圖)
如今梧槽大伯公是馬里士他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地標。那座戲台也是新加坡存留下來的其中一個無座位戲台。
2.晚晴園
晚晴園,又名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也是孫中山設於南洋的同盟會總部。
這座雙層殖民風格的別墅在1905年由橡膠業巨子張永福購置,本來是作為給母親陳寶囊女士安享晚年的居所,於是將其命名為晚晴園。同年,張永福將晚晴園讓給孫中山進行革命事業。

晚晴園內部介紹。(晚晴園面薄)
2011年9月晚晴園重新翻新。這棟歷史古蹟內的展覽廳,展示了海外華僑支持1911年辛亥革命運動的事跡。展廳同時也具體地闡述了辛亥革命對新加坡社會的影響,包括在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上的改革。這也是晚晴園與其他各國的孫中山紀念館的不同之處。
3.緬甸玉佛寺
緬甸玉佛寺建於1878年,是新加坡最古老、最雄偉的緬甸寺廟。紅螞蟻才不會告訴你這是因為這座寺廟是新加坡境內唯一一座緬甸寺廟。

玉佛寺外觀。(聯合早報)
這個緬甸寺廟最初是由居住在本地的緬甸人所建,現在的玉佛寺則在1991年新建。
寺廟保留了緬甸風格的建築,建築特點多為三角形尖頂或者塔形建築,金色裝飾,還有大量的蓮花紋和捲雲紋。
寺廟裡供奉著一個1921年自緬甸運到新加坡的坐佛。這座佛高1英尺,重10噸,是緬甸境外最大的一個大理石佛像。

玉佛寺內的大理石佛像。(聯合早報)
緬甸玉佛寺的規模十分龐大,在很遠的地方你就能看到高高的佛塔。他的內部富麗堂皇,而豪華就是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
在這裡紅螞蟻要提醒大家,寺廟中的有些區域是需要脫鞋進入的,大家參觀時避免大聲喧譁,以免打擾到他人。
三個不得不嘗的馬里士他美食
馬里士他不但有歷史悠久的建築,如今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兩側,還隱藏不少極具代表性的老字號美食。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各色餐館開始雲集於此,至今許多老店依然在當地饕客心中占據屹立不倒的地位。
1.發起人肉骨茶(總店)
雖然發起人肉骨茶近期惹上了爭議,但位於馬里士他的這家總店的肉骨茶湯頭,還是保留了一定水準,胡椒味非常濃郁。
網上經常看到的那面辨識度高的明星照片牆,就在這家總店內。

位於馬里士他路的發起人肉骨茶店,店內貼著許多明星的照片。(聯合晚報)
2.黎記雞飯
成立於1953年的黎記雞飯可能在外國旅客圈中,沒有「某某雞飯」名氣大,但在本地人心中,地位還是不低的,擁有一批忠實顧客。雞肉鮮嫩多汁,燒雞尤其入味。

黎記海南雞飯老闆黎才忠與妻子陳麗芳在店外展示父母曾用過的菜刀(右)。(聯合早報)
一份標準的雞飯單人套餐就足夠吃飽。
3.梧槽豆花水
新加坡最有名的豆花水之一。他家的豆花特別順滑、柔軟、香甜。

馬里士他路的梧槽豆花水。(網際網路)
三個不得不打卡的馬里士他體驗
講完了歷史,吃完了飯,當然就要打卡一些屬於馬里士他獨有的體驗。
1.施茶亭
在文德路上,你會看到同德堂念心社設置的施茶亭。
那裡放置了兩個特大型水壺,免費為路人供應茶水。

位於馬里士他路附近文德路(Boon Teck Road)的同德善堂念心社施茶亭。(聯合晚報)
要知道以前的食物和水都是很寶貴的,很多人有時候是沒有水喝的。這座施茶亭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在這裡一直為人們提供免費茶水。一開始是接濟一些路過的車夫、苦力和貧困家庭。
現在則成了馬里士他一道善意滿滿的景點。

由同德善堂念心社所設,每天茶水各一桶,65年來從不間斷,但到來討茶喝的人已不多了。(聯合早報)
走到這裡,你可以通過自助形式,喝上一口清涼的茶水,感慨一下自己現在幸福的人生,不愁吃喝不愁穿。很多人喝完茶水後,也會順道去參觀離這兒不遠的同德善堂念心社。
2. 浮雕歐式風格的店屋
馬里士他有兩個十分特別的店屋,分別是由本地建築師 Kwan Yow Luen設計、1928年建成的Kwan Yow Luen店屋,以及建於1926年的沈廣合店屋。

Kwan Yow Luen店屋。(海峽時報)
兩個店屋都糅合了中西方色彩的建築特色,在充滿歐式風格的建築上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東方文化中祝福象徵的雕刻。

Kwan Yow Luen店屋。(海峽時報)
這讓我們看到當東西方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時,風景也會如此美麗。

柱子上的錫克守衛。(海峽時報)
如此漂亮的店屋同時也是1955年影星比南利《三輪車夫》的取景地。大家來到這裡時,千萬別忘了打卡留念哦。
3.新豐隆麵包廠
這家位於馬里士他路與黃埔道交界處的新豐隆麵包廠,至今少說也有超過50年的歷史。相信有些蟻粉對他家麵包廠出產的麵包一點也不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