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近24年的舊樟宜醫院,日後將在保留原有建築特色的同時,以新面貌示人。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和市區重建局舉辦比賽,號召公眾為改造樟宜尾提出創意方案,包括為舊樟宜醫院和殖民地歷史留下的其他英軍營房建築構思新用途。
比賽有兩道題目,除了改造舊樟宜醫院,另一題是邀請參賽者為樟宜尾制定概念總體規劃,在保留該區質樸氛圍的前提下,讓它更具吸引力。
參賽者不僅要為歷史建築構思新用途,也要說明提出的策略能如何讓樟宜角有別於本地其他娛樂休閒區。

本地文史研究者林堅源(左二)近日在當局許可下,帶領媒體走訪舊樟宜醫院。有流言指二戰戰俘在此遭遇非人待遇,但林堅源說,根據多名戰俘的描述,樟宜尾相較他們之後被送往的其他地方,條件要好得多。(陳斌勤攝)
參賽者應充分了解和尊重該處歷史
根據土管局和市區重建局的聯合文告,比賽涉及樟宜尾一塊42公頃地段,舊樟宜醫院就坐落其中。醫院由兩座英軍營房和一棟後來加建的矮樓組成,總建築面積約7200平方米,約等於一個足球場。
舊樟宜醫院上一次招租是在2012年,但無人得標。它2006年曾租給一家房地產公司,公司原本有意將它發展為一個提供Spa、餐飲和住宿的度假村,但計劃後來夭折。
由於年久失修,外加有流言指二戰戰俘在此遭遇非人待遇,舊樟宜醫院曾盛傳是本地其中一個鬧鬼最凶的地方。當局希望參賽者是在充分了解和尊重該處歷史的基礎上,提出改造舊樟宜醫院的建議。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上個月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律政部開支預算時曾提及,土管局會持續探討優化國有產業的用途,包括與市區重建局攜手,向公眾徵詢樟宜尾國有產業再使用的建議。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的亞太培訓學院就坐落在樟宜尾亨敦路(Hendon Road)34號和35號營房,當初耗費15個月和2400萬元整修,在保留殖民地建築風格的同時,加建了大禮堂和電梯等,讓它更符合現代需求。
中心2014年開幕,冠病疫情前每年約有1萬名員工在此接受培訓。
打造更多社區空間 改善步行騎行和公共運輸便利
銀行人事部(東南亞)主管特蕾莎·何說,當初選擇在此落戶,除了因營房面積充足,也因為這裡遠離喧囂、綠意盎然。她認為,任何改造樟宜尾的計劃,都應充分考慮如何維護這個質樸氛圍。
根據文告,參賽者也應探討如何在樟宜尾打造更多社區空間,以及改善公眾的步行、騎行和公共運輸便利,方便他們前往各個地標和樟宜尾步道等沿海景點。
土管局租賃署和商業規劃與發展署長葉儀斯說,相關政府機構將參考參賽者提出的建議,看如何落實到樟宜尾的未來規劃中。
比賽截止日期是6月9日,得獎者可獲高達6000元的獎金,更多詳情可參閱www.ideas.gov.sg/public/Charmingly_Changi。

文史研究者:樟宜尾營房當年對戰俘來說幾乎是「天堂」
舊樟宜醫院兩座英軍營房日據時期曾關押戰俘約一年多,但相比其他關押地點,能讓戰俘有機會進行體育活動的樟宜尾,在他們眼裡幾乎是人間天堂。
兩座英軍營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屬於英軍皇家工程師所居住的吉真那軍營(Kitchener Barracks)的一部分。由於曾是戰俘的關押地,坊間多年來一直謠傳舊樟宜醫院鬧鬼,但事實上戰俘當時的生活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糟。
本地文史研究者林堅源說,根據多名戰俘的描述,吉真那軍營相較他們之後被送往的其他地方,如有「死亡鐵路」之稱的泰緬鐵路,條件要好得多。
「食物稀缺、疾病肆虐,戰俘的生活條件無疑是艱苦的,但樟宜尾的戰俘仍有機會進行體育活動,有人因此形容,相比其他關押所,樟宜尾幾乎是人間天堂。」
二戰後,英國皇家空軍將賀敦路(Halton Road)23號和37號營房用作軍事醫院,由於醫院也服務士兵家屬,因此有1000多名嬰兒在此出生。
英軍1975年撤出新加坡,將醫院轉交新加坡政府,我國也續用至1997年。
林堅源說:「許多送往舊樟宜醫院醫治的人,最常提及的是醫院宜人的環境和臨海的景色如何助他們靜養。」
記者:楊浚鑫
攝影:陳斌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