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談中國崛起:是歷史趨勢,不是哪個國家能阻擋的
美國搞大國競爭,小國很難參與其中。
上世紀美國與蘇聯發生冷戰,結果美國利用戈巴契夫的愚蠢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蘇聯給弄解體了,現在面對中國,美國還向採用老辦法——冷戰思維,但是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對此,新加坡總統李顯龍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想用蘇聯的那套方法對付中國,這是痴人說夢,中國的崛起是歷史趨勢,不是哪個國家能阻擋的,美國如果看不清這個現實,那就真的是太愚蠢了。

美國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美蘇爭霸時期,美國派出大量間諜滲透蘇聯,直到蘇聯解體,這些間諜才回到美國。
現在美國經常拉攏盟國,比如日本、韓國,還有南亞的菲律賓、印度等國,讓他們跟中國對著干,這種醜惡行徑令世人所不恥。
當然蘇聯解體也不能完全在於美國的外部破壞,其內部的政治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不過美國確實從蘇聯的外部消耗和瓦解了蘇聯的實力,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全球第一,但是經濟卻不行,隨著與美國的競賽,蘇聯的軍事也被美國趕超。

對於美國的霸權,新加坡歷任總理都心知肚明,尤其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幫助新加坡擺脫了馬來西亞的奴役,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不過李光耀因為接受的是美國教育,後來他還是站隊到了美國,成為美國的忠實支持者。

那個時候,新加坡雖然與中國有貿易往來,但是相對謹慎,在礦產、能源等重要領域,新加坡還是從西方國家那裡進口。
李光耀卸任後,李顯龍上台。
李顯龍非常明白中美之間的博弈,作為新一任總理,他選擇了與中國一道,一起發展經濟。
關於美國的霸權和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李顯龍曾不止一次宣稱,中國的崛起是歷史大趨勢,美國應該學會容納中國,因為中國的影響力太大了,世界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
李顯龍這樣說,可不是空口無憑的,他有很多歷史依據。大家都知道,美國冷戰時期把蘇聯給制服了。

但是那個時候主要是陣營分明,蘇聯是無產階級專政,而美國是資本主義專政,蘇聯那個時候的經濟嚴重依賴歐洲,一旦切斷這根大動脈,蘇聯的眾多國家也就很難維繫在一起。畢竟能把十幾個國家捆綁在一起的,大部分是利益。
如果用對付蘇聯的方法對付中國,李顯龍認為美國是不可能取勝的。
因為中國不是蘇聯,更不是那個時候的蘇聯。
現在的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
中國開展一帶一路以來,惠及了周邊很多國家,在經濟上中國與很多國家都有項目合作,所生產的產品也遍布全球,就連美國在一些稀有金屬材料方面,都需要依賴中國。
作為一個戰略家,李顯龍特別指出,中國的發展對全球都有好處。中國的文化是包容的,中國人熱愛和平,不喜歡戰爭,往往會通過平等、互利的方式發展經濟,這對整個國際社會來說,非常難得。
現在全球經濟低迷,局部地區衝突升級,尤其是俄烏戰爭,對全球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而看現在的中國,經濟雖然比之前有所下降,但是中國的經濟體量大,經濟速度依然維持在6%左右,這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很難做到的。

中國的崛起從不搞霸權,也不會搞雙重標準,中國對待其他國家,秉持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原則,發展自己的同時,也惠及合作夥伴。
從世界形勢看,李顯龍是非常理智的,他說的話非常中肯。
畢竟中國不同於蘇聯,而現在的國際局勢與冷戰時期也完全不同。
現在,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朝著多極化、多元化發展,因此以某一個國家為中心的時代早已宣告結束,雖然美國的經濟和軍事依舊是世界第一,但是以前的老觀念和老做法該改改了。

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而中國排行第二,兩國的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誰都離不開誰。如果美國單方面設置貿易壁壘,損失的不僅是中國,還有美國自己。
近幾年,美國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上升,種族問題和槍枝泛濫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而且美國的債務危機已經不堪重負,到了近乎崩潰的邊緣,如果美國還是用對付蘇聯的那套辦法對付中國,估計損失最大的是美國自己。
不過,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李顯龍說這話,並不一定完全是支持中國,他背後的用意很明顯,還是為了本國的利益。
之前,美國介入南海,李顯龍就代表新加坡站到美國那邊,抵制中國,還在軍事上與美國合作,隨後仲裁結果出來,明顯對中國不利的情況下,李顯龍竟然在同意書上籤了字。
不僅如此,李顯龍還背著中國竄訪台灣,製造兩岸的矛盾。
後來,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逐漸冷淡,而且貿易往來也減少了很多。

2017年,中國召開亞洲合作論壇,沒有邀請新加坡,這個時候,新加坡才意識到自己做出的錯誤舉動。
特朗普上台後,撤出了對南海的軍事監視,與新加坡的關係也逐漸疏遠,李顯龍此時才意識到自己被美國當做工具利用了,他又開始與中國修好。
2023年3月,李顯龍訪華,記者採訪時他聲稱: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有益,中國應該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李顯龍之所以如此說,還是為了與中國開展經貿往來,希望從中國那裡獲取外貿和金融訂單。最近幾年,李顯龍更像是中美兩國的中間人,他奉勸美國與中國展開合作,互利共贏。
現在新加坡往往在政治上選擇不站隊的策略,保持中立,如果遇到問題就從中說和。在大國博弈中,小國是很難有發言權的,想要從博弈的漩渦中保存自己,選擇好立場很重要。

中國的強大正在改變世界格局,中國的經濟惠及全球,讓世界各國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因此,李顯龍才會那樣說,從政治領導人的角度看,他做的不僅正確,而且富有智慧。
他知道,在世界經濟低迷的難題的挑戰下,小國只有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抓住機遇,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的保存住實力,進而不被大國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