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作為私募基金,其入主百匯的初心應該不是要長期持有和經營,而是恰當時候獲利退出。在國庫公司突然入股,後續不斷增持且已威脅到TPG大股東地位時,TPG最佳的防範策略是:引入第三方競價,以合適價格售出所持百匯股權,全身而退。
應該是基於這些考慮,TPG於2010年引入了印度醫療上市公司富通醫療/Fortis Healthcare,並由此引發百匯競購戰。
2010年3月,富通醫療以9.59億新元,向TPG買下其所持在百匯控股23.9%股權,之後增持到約25%,成為百匯的最大股東。國庫公司經過權衡,不甘做百匯小股東,於當年5月強勢反擊,發起部分要約收購,擬以11.8億新元收購百匯27.7%股權。若此部分要約收購得以實現和完成,國庫公司將持有百匯超過50%股權,大股東地位屆時無可撼動。
應該是自身財力上無法與馬來西亞國庫公司(有報道說國庫公司管理資金規模達萬億美元)相抗衡,做小股東又不符合富通醫療作為產業投資方的戰略意圖,富通醫療最終選擇了退出,將所持百匯24.9%股權全部轉讓給國庫公司,投資數月獲利1億多新元,也不算敗走。而國庫公司再接再厲,以旗下醫療產業平台IHH對百匯其他股東發出全面要約,將百匯控股私有化並退市。(百匯和IHH與富通醫療的故事還不完,我們將在本文第四部分「印度局中局」中進一步講到。)
此時,IHH以國庫子公司和百匯及班台控股公司面目,正式亮相!百匯在新加坡及亞洲醫療領域多年征戰之後,瞻前不顧後,擺脫不了資本層面的阿喀琉斯之踵,倉促退市,成為馬來西亞國資公司的下屬醫療平台。
在國庫收購百匯之初,還有後續保持百匯上市地位或將百匯先退市、再上市的說法和討論,但IHH的出現,表明了國庫公司對下屬醫療平台有了全新的考慮:百匯雖然是醫療業務版圖中重要一環,甚至是最重要一環,但只是一個醫療子品牌;對此時銳意進取、有意四方征戰的國庫公司而言,更需要一個集團層面淡化醫療品牌的控股公司,這樣旗下各醫療品牌可有表面相對平等和均衡的地位,更利於跨國併購擴張。
應該是在上述戰略指引下,IHH2010年在馬來西亞收購國際醫療大學(IMU),IHH業務版圖中有了教育板塊。而2012年,IHH更是收購併退市土耳其領先的醫療上市集團Acibadem,由此擁有了Acibadem旗下15家醫院,並有了進軍歐洲和北非的橋頭堡。

在這樣的業務布局下,IHH於2012年啟動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上市的IPO進程。本次IPO,IHH擬募資20億美元,為當年全球募資前列IPO;上市後IHH市值70多億美元,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HCA的全球第二大醫療服務集團。IHH IPO時,合計擁有醫院30家、床位4900張、2011年營收10.43億美元。比較有趣的是,IHH所募資金中,90%將用來還債!進一步看招股書中財務報表,2011年底,IHH流動比率為1.7,到2012年3月底,流動比率進一步降到1.4!由此可以理解IHH為何將募資所得幾乎全部用來還債,IHH龐大醫療資產的背後,是沉重的債務負擔。

I HH 2012年IPO時組織架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IHH第一大股東是Pulau Memutik,這是國庫控股全資子公司;更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大股東——MBK Healthcare,這是日本財團三井物產旗下的健康產業投資平台。
IHH上市後繼續凌厲擴張,本文第四部分「印度局中局」會講一下IHH在印度的發展經歷,這裡簡要講一下IHH在中國和CEEMENA地區的發展:
(1) 中國:在成為IHH子平台之前,百匯很重視中國業務發展。IHH繼承衣缽,也把中國作為重點發展方向。IHH在中國有代表性的項目有:2012年,百匯在上海成為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的管理方,並在香港開業一醫療中心;2016年,百匯引入泰康投資10億元人民幣,成為其旗下百匯中國業務平台重要股東;2019年,建面5萬平、位於成都的大陸首家「鷹閣」醫院開業;
(2) CEEMENA:CEEMENA是中東、中東歐和北非地區的合稱,望文生義,可以理解這是IHH依託土耳其Acibadem的業務拓展方向。2016年,Acibadem宣布以9.9億歐元收購保加利亞最大私人醫療服務機構Tokuda集團和City Clinic集團各100%股權,Acibadem由此控股保加利亞最大私人醫療服務集團;除此外,Acibadem還在荷蘭和馬其頓各擁有1家醫院。

上市後繼續不斷擴張,特別自收購Acibadem後,IHH成為橫跨歐亞的醫療帝國,但這些都需要資本支撐。IHH的大股東雖為可比新加坡淡馬錫的馬來西亞國庫控股,但也會對如此長期而龐大的投資感到吃力;另外,很重要的是,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因馬來政局變幻也發生內部調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市6年後,2018年11月,IHH面臨股東層面的重大變化:馬來西亞國庫控股讓出第一大股東地位,原先的二股東日本三井上位,成為IHH持股32.9%的第一大股東,國庫控股持股26%成為IHH第二大股東。

IHH變更後的前四大股東
馬來西亞國資放棄控股,如同在中國央企放棄核心產業平台的控股權,這在中國應該是難以割捨的事情。在馬來西亞內部,其實也有人頗有微詞,包括國庫控股前任董事長,其對國庫公司讓出控股地位公開表態、頗為痛惜。
IHH作為立足亞洲的世界第二大醫療上市集團,其成長過程中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和股東變更過程,其實同樣在敘說:作為社會性事業、投資期漫長的醫療產業,做大做強不易,更不要說建設一個跨國乃至跨洲的世界級醫療集團。國內近幾年,大的醫療產業集團,城頭風雲變幻,放在更大的視野下,是可以理解的產業發展曲折歷程。
四、印度局中局:富通醫療與RHT
本節的主角是上文提到的印度上市公司富通醫療/Fortis Healthcare。
富通醫療雖然在2010年百匯競購戰中敗下陣來,但富通醫療非常重視新加坡資本市場,一直希望在新加坡打通資本通道。

2012年10月,IHH IPO同年,富通醫療剝離部分醫療物業組建RELIGARE HEALTH TRUST(RHT)在新加坡發行上市,這是新加坡資本市場繼FIRST REIT、PLife REIT後第三支醫療REITs產品。富通醫療裝在RHT中的底層資產包括:11處已開業診所、4處在建診所(預計2014年開業)以及2處醫院。這些資產整體估值約7.48億新元,擬以每基金單位0.9新元的價格募資5.11億新元。

需要注意的是,與PLife REIT溢價發行相反,與FIRST REIT折價發行類似,RHT的底層資產位於印度,這些資產的收益能力難與百匯新加坡醫院相比,RHT也選擇了折價發行。而從下圖可以看到,RHT 2013-2014預計年化分紅收益率是9%左右,這遠高於新加坡一般REITs產品的分紅收益率!對這一數字的理解,與富通醫療所宣揚的「STABLE INCOME WITH STRONG POTENTIAL FOR GROWTH」的表面意義不同,是RHT產品和底層資產缺乏吸引力而不得已的折價發行,是富通醫療本身資信情況不夠好而需要在資本市場以較高資產收益率融資。

RHT的發行上市,雖短期有資金回收緩解富通醫療的資金渴求,但另一方面,較高的租金率/分紅收益率也成為富通醫療的常年財務負擔。富通醫療的財務狀況沒有因此次發行而根本緩解。從基本業務運營角度看,根據富通醫療2015-2016、2016-2017、2017-2018(財年結束日為3月31日)三年年報,富通醫療連續三個財年主營業務均虧損!

摘自富通醫療2017-2018年報
而導致富通醫療2018年陷入麻煩的更直接誘因,則是富通醫療大股東辛格兄弟傳上市公司體外有巨額負債、上市公司體內有不幹凈操作,從而遭到印度政府的調查(不知與國內有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抵押借款並支持上市公司發展類似),到後來甚至發展到公司資信降級、德勤審計師一度拒絕為公司出具審計報告。在這樣的財務困境下,富通醫療不得已需要引入強勢戰略股東,以從股東層面和源頭層面根本緩解財務挑戰,這帶來了2018年引起印度乃至亞洲市場關注的競購!
富通醫療競購戰浮出水面和爆發,應該始自2018年2月。此時,富通醫療整體已處於財務危險狀態,創始人兄弟辭職,而辛格兄弟所持有的富通醫療高達34%的股權被債權銀行處置,創始人兄弟只剩下不到1%!在這種情況下,富通醫療需要引入新的大股東和戰略投資者解決這一劫難;而富通醫療作為印度第二大私立連鎖醫療集團的地位,也確實吸引了幾家實力投資機構,其中包括:
(1) TPG支持的印度第五大私立醫療集團Manipal Hospitals,其期望與富通醫療合併從而一躍成為印度最大私立醫療集團。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了TPG的身影;
(2) 中國的復星集團。復星之前曾於2016年在印度投資藥廠,並成為中國當年醫藥領域著名跨境併購案,對印度市場比較熟悉、有投資經驗。但復星給富通醫療的報價比較保守,有出資上限:3.5億美元!
到2018年4月,IHH決定入局、參與競購。IHH是實力買家,並有報道提及:其實,IHH於2017年已與富通醫療大股東辛格兄弟秘密接洽過、對富通醫療做過盡調、並曾給出過有條件收購要約(conditional offer)。此次捲土重來,IHH應該是經過反覆權衡、有備而來,從而給出了一個讓富通醫療董事會和股東都比較認可的收購方案:

IHH對富通醫療的收購可分兩步:
(1) 第一步,IHH以約5.83億美元戰略增資入股富通醫療,從而持有富通醫療31.1%股權。這一步,可以保證IHH一步到位成為富通醫療大股東,同時可為富通醫療注入所需要的資金;
(2) 第二步,在IHH已成為富通醫療持股31.1%大股東的基礎上,IHH將向富通醫療其他小股東發起強制要約收購,收購上限為富通醫療26%股權,為有意退出的小股東提供退出通道。收購完成,視要約成功與否,IHH將持有富通醫療31.1%-57.1%股權。
以上兩步匯總,IHH為取得富通醫療57.1%的控制權,需要直接投入的資金將多達11億美元,更不要說IHH取得控股地位後會向富通醫療注入的其他資源及股東支持。這樣的投入,由此使該筆交易成為印度醫療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外資併購案!
IHH之前在印度已有醫療投資,若能競購富通醫療成功,富通醫療與IHH之前印度醫療資產合併,規模上將接近印度第一大私人醫療集團Apollo。而對IHH整體戰略而言,印度醫療市場將成為其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土耳其之後的第四個本土市場(home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