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通醫療董事會最終在2018年7月選擇了IHH作為競標成功者。IHH和富通醫療推進交易,於2018年11月完成第一階段交易:IHH成為富通醫療持股31.1%的大股東,並成功入主富通醫療董事會,在七人董事會中占四席。
但到2018年12月,正在IHH準備推進第二階段價值約4.68億美金的富通醫療26%股權公開收購時,印度最高院下達命令,讓此26%股權公開要約收購暫緩,理由是:富通醫療原大股東辛格兄弟與日本藥商Daiichi Sankyo有糾紛,涉及原大股東持有的公司股權。
印度最高院這一禁令有點奇怪,IHH及其下屬公司並不是富通醫療原大股東與Daiichi Sankyo的訴訟當事人,而IHH已持有的富通醫療31.1%股權系公司增發而來,IHH擬要約收購的26%股權系面對公開市場所有股東,並不涉及,至少表面上都不涉及,富通醫療原大股東所持股權。但法院禁令一下,IHH收購行動只能暫緩,並持續至今還沒解封!!!
但進一步細想,綜合辛格兄弟通過隱秘渠道洗錢的指控,印度最高院叫停IHH收購案,也許有深層次的洞察和考慮,也許富通醫療前股東有在公開資本局中的隱秘安排,如:辛格兄弟通過第三方拋售所持富通醫療股權從而逃廢對日本合作方的債務,通過對RHT和富通醫療的隱秘持股,再通過RHT基金持有人或富通醫療股東層面,回收或吸走IHH的有關資金投入。有點匪夷所思,但並非空穴來風。
自2018年12月,至今一年半多時間,IHH本來用於收購富通醫療26%股權的資金被凍結在第三方監管帳戶,進退不得、也沒有利息,而IHH此收購資金有些其實是借款而來,至少有正反利息損失;而交易上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富通醫療本身的資信和經營情況,也影響IHH本身會計師畢馬威對IHH財務報表乾淨的認定。2019和2020,連續兩年,畢馬威為IHH出具了「保留意見/Qualified」審計報告。
雖然IHH進一步公開收購增持受阻,但與IHH入主相關的一項交易——富通醫療回購RHT所持醫療資產,卻順利推進。IHH注入富通醫療的5億多美金,很大部分用於對RHT所持資產的回購,並於2019年1月完成此回購。富通醫療從此不必再向RHT支付巨額費用,而RHT在變賣資產後則變身為「現金信託」。新交所曾經的第三支醫療REITs,就此變性、淪為空殼。
RHT的投資人拿錢走人,輕輕鬆鬆地走遠;而IHH則入局已深,唯有堅守。大型收購表面的光鮮背後,是對收購方自身實力和消化能力的考驗。IHH目前表面看整體還算健康,但其2018年底的更換大股東,馬來西亞國庫控股退居第二大股東、日本三井升級第一大股東,不知是否和富通醫療收購案如此膠著有一定關係?!
李文正在自傳中提及曾與印度富豪在新加坡華聯收購項目上合資合作,但過程並不愉快。面對IHH的富通醫療困局,復星是否暗自慶幸當時只試試手、幸好沒有全力拿下?!而面對近日中印領土糾紛而引發印度政府對中國在印企業、產業或業務的打壓,應該也讓人對後續進入印度市場三思而後行吧。
五、PLife REIT近況
與RHT形同消失不同,PLife REIT依託百匯及IHH,近年得到了發展。從底層資產來看,PLife REIT所持物業已從剛上市時的三處物業,變成有53處物業;而地理分布上,則從新加坡走了出來,除新加坡3處物業外,還有日本49處物業和馬來西亞1處物業。

但從另外角度,PLife REIT其實發展不夠快。截止目前,PLife REIT最早上市的新加坡三處物業依然是PLife REIT最重要資產,從物業價值角度占總資產包58.5%。這說明PLife REIT整體物業資產價值,從上市時起,十三年過去,增加不到一倍!而目前(2020年7月29日)PLife REIT市值約20.93億新元,是其2007年剛上市時2.5倍左右;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也差不多是1倍左右增長。
如下PLife REIT每基金單位價格走勢圖,可更清晰看到,PLife REIT每基金單位價格過去三年勉強跑贏大盤和基準,與FIRST REIT基金單位價格一路上揚、遠超對比基準形成鮮明對比。PLife REIT上市後,先是百匯與班台及國庫重組,後有IHH 2012年上市後四處擴張,一直到2018年IHH自身大股東變更,發起人大動作不斷,可以理解PLife REIT發起人這幾年一直處於一個比較大的震盪格局中。與FIRST REIT依託的家族企業力寶集團比,力寶集團這十幾年格局相對穩定,其旗下西羅亞醫院集團也聚焦和專注於在印尼本土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作為基礎產業附庸的地產金融創新產品,發展也相對更加積極和穩健。

本文起意主題是PLife REIT,但過程中發現PLife REIT本身比較平淡,而其母體百匯和IHH的發展歷程,則充滿故事、非常精彩!IHH成為現在的橫跨亞歐的醫療帝國,是地產商在新加坡整合醫療資源的基礎上,進而整合新加坡國際國內各種資源,包括國資公司、著名私募等資金資源,各地醫療上市公司等優秀醫療資源,最終不斷蛻變而成現在的業態!IHH成長和發展過程,也許和當年的蒙古帝國可有一比。這一過程可以留給我們探究的內容很多。但正如富通醫療集團收購現在並未最終完成一樣,IHH本身也依然在發展過程中。對遠在中國的同業而言,也許更需要的態度不是著急蓋棺定論,而是了解、觀察和思考。
IHH曾經夢想成為世界第一醫療集團。目前看起來,IHH已是世界第二和亞歐第一,似乎離夢想很近。但有點類似中美差距,IHH與世界第一的HCA,依然有較大差距。相比HCA而言,IHH還很年輕。當然,IHH應該說已在歐亞草原紮下深根,北美是醫療產業沃土,IHH也許是在等待一個合適時機把觸角伸到北美,從而完成其全球醫療布局!當然,做大不一定做強,巔峰之後是衰落;對IHH更重要的事情,不是去虛榮地做大,而是踏實地把現在的地耕好。
但無論如何,從新加坡一個小地產商出發,百匯和IHH的發展歷程展示了國際視野、雄心和格局可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如果一定要從IHH目前的發展中摘一條最重要的發展經驗,也許可以總結為:醫療無國界!IHH面對遼闊的國際醫療產業保持開放心態,故能成其大!
中國同業,能學而至嗎?!

IHH下屬醫療機構全球分布圖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