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署預計,5月首兩周新加坡氣溫或高達34攝氏度,如何確保客工在太陽地下工作時仍能適時避暑相當關鍵。(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如果新加坡有四季,相信它們應該是:
熱、很熱、非常熱、熱得要命。
今年4至5月的氣溫可能已經屬於「熱得要命」的層級了。5月才剛過去幾天,新加坡氣象署就在3日發文告指出,4月份酷熱的天氣預料將持續。
當局說,5月一般是新加坡一年中最熱的月份,而首兩個星期每日下午的平均氣溫或高達34攝氏度,在雲量較少的日子可能會進一步上升至35攝氏度。
儘管如此,大部分新加坡人應該也已對這樣的溫度習以為常,畢竟實在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可以隨時躲進冷氣室內避暑,不必在戶外逗留太久。
然而,在戶外工作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得長時間和烈日「相伴」,就算忙得汗流浹背還是得繼續守著崗位。
在新加坡,外籍客工就是這麼一群人。
《海峽時報》上個月刊登了一篇題為《客工避暑工作須有更多關注》的讀者來函,文章劈頭就問:
針對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的新加坡客工,當局的保護和預防工作是否充足?
投函的讀者之所以拋出這道問題,是因日前看到《海峽》的這張照片:

(海峽時報)
她說,雖然圖中的客工可能是利用紙板套頭的方式暫時降溫,但這種做法並不實際。
她指出,有研究發現,引發熱衰竭和中暑等熱力相關的病況臨界點(threshold)一般是27-30攝氏度的環境,倘若個人無法適應或身體原本就有疾病,臨界點或將進一步降低。
她因此建議,通過以下方式避免客工中暑:
多管齊下減少熱度積累,可增加通風、冷卻設備或噴霧風扇,採用備有遮陽功能的機械設備執行任務,或在工地附近設立帳篷和長椅供客工休息片刻;
改善工作模式,例如強制要求客工在較涼爽的環境中休息、把工作時間定在下午較遲時段、輪換工作職能,以及定時補充水分等;
清楚了解每名工人的身體極限,開工前評估他們的體能是否能勝任工作,並事先讓他們適應環境;
訓練客工認出熱應激(heat stress)的症狀,適時採納緊急應對方案,避免可能危害生命的高溫相關疾病發生。
三年內10起與高溫相關死傷案例
上述讀者來函的幾項建議,其實也納入由人力部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WSH Council)擬定的《管理工作場所中暑指導方針》當中。

由人力部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擬定的《管理工作場所中暑指導方針》。(網際網路)
該方針指示僱主,應定期進行與熱應激相關的風險評估,以及預防工作上發生熱應激事故的預防措施,包括讓來自氣候較冷地區的初來乍到的客工適應新加坡溫度、讓客工定時在陰涼處休息、供應涼水、以及教育客工與熱力相關疾病的症狀和嚴重性。
2019年,時任人力部部長楊莉明在答覆議員的提問時,也曾給出下列數據和資料:
2015年至2018年期間,10名客工因熱應激或熱力相關的疾病受傷,其中一起為致命案件。
這些案例占同期的工傷和職業疾病案例的少過0.03%。
當局也在線上線下進行宣導工作,旨在把這類案例減到最低。
除了當局推行的指導原則,一組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從去年4月起,也開展了一項新的研究,調查在工地和客工宿舍的40位客工如何受高溫影響。
研究團隊會在他們工作期間,全天候24小時追蹤他們的體溫、對炎熱氣候的需求,從而提出減少及預防客工熱應激的解決方案。
此外,團隊會分析他們的尿液樣本,也會請他們服用溫度計丸,來檢測他們體內器官的溫度。 (編按:「溫度計丸」與維他命膠囊形似,通過食道進入人體,感應人體器官的溫度。隨後,它能將溫度資料傳達給一台手握感應器,並在幾天後後排出體外。)
專家:探討高溫危機議題需更關注客工福利

受訪客工坦言,對高溫感到懼怕,但為了工作養家也沒得選擇。(海峽時報)
冠病疫情暴發後,新加坡一些工程受影響,甚至被迫暫停。
如今疫情趨穩了,客工恢復過往的工作進度之際,確保身體狀況保持在最佳狀態,顯得更加重要。
去年8月,美國CNN在一篇專題報道中,就訪問了一名新加坡客工。
他憶述自己某次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的經歷時說,當天中午的氣溫達34攝氏度,他在工地扛著一包包沙袋時突然感覺暈暈的,但他沒多加理會繼續撐著。
不料,他不久後出現頭痛症狀,幾分鐘內跪倒在地、開始嘔吐,「我感覺虛弱、暈眩,最後雙腳也無力了」。
他坦言: 「我會對高溫感到懼怕……但為了工作養家也沒得選擇。」

英國客工權益專家提出新馬客工的焦慮,指他們在炎熱氣候下仍得繼續在戶外工作,也不被准許進入購物商場或大廈等設有空調的公共場所。(聯合早報)
英國籍研究員及客工權益專家安迪·霍爾(Andy Hall)接受CNN訪問時,則引述一些新馬客工的顧慮。
這些客工稱,他們在炎熱氣候下仍得繼續在戶外工作,也不被准許進入購物商場或大廈等設有空調的公共場所,如果要「避暑」就會到公園休息,或在大樹下和高架橋底下乘涼。
安迪·霍爾說: 「有鑒於系統性的限制及區別對待,他們無法(從冷氣解決方案中)受惠,著實令人失望。在持續發展的高溫危機議題上,客工的福利需有更廣泛的討論。」
領導國大研究的楊潞齡醫學院李家煒副教授也告訴CNN,無法輕易獲得空調等冷卻系統,對許多客工而言是「攸關生死的事」(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如果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不獲得改善,他們最終可能會以性命賠上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