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廣惠肇碧山亭《150周年紀念特刊》發刊式上致辭時指出,從開辦學校到騰出土地供國家發展,碧山亭的歷史反映了一種「新加坡精神」——不僅希望這一代國人過得好,更要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150年歷史的廣惠肇碧山亭在過去一個半世紀為照顧新加坡各階層人士,特別是弱勢群體做出顯著貢獻,這種為國家和社會奉獻的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廣惠肇碧山亭《150周年紀念特刊》發刊式上致辭時指出,從開辦學校到騰出土地供國家發展,碧山亭的歷史反映了一種「新加坡精神」——不僅希望這一代國人過得好,更要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
廣惠肇碧山亭創立於1870年,是由中國南來的廣州府、惠州府和肇慶府三屬人士發起購置的墳地,現由16個成員會館南順、寧陽、中山、番禺、花縣、岡州、三水、東安、順德、清遠、增龍、惠州、肇慶、高要、鶴山和恩平聯合管理。前天(29日)舉行的發刊式,同時舉行16屬會活動基金頒發儀式,各成員會館都派代表出席。
陳振聲在致辭時特別提到他是廣惠肇獎助學金的受惠者,他說:「記得小學的時候,每年都很期望到廣惠肇領取獎學金和助學金,以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所以,非常感謝廣惠肇這一路來給予有需要家庭的幫助。」
陳振聲也讚揚碧山亭對國家做出的貢獻:「現在整個碧山新鎮,其實以前是碧山亭的土地。如果當年碧山亭沒有把土地騰出來,讓國家興建今天的碧山新鎮,那麼幾萬戶家庭就沒有機會在這個美好的新區里居住、學習和玩樂。」
碧山亭第106屆理事長陳華昌在發刊式上也說:「150周年非常特別,給了我們機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出版了一本特刊記載了碧山亭的歷史和辦過的許多活動,回顧了許多感人和輝煌的時刻。150年來,大家為碧山亭奉獻出熱忱與精力,讓碧山亭如此成功。我堅信大家未來還會繼續這麼做。」
據悉,碧山亭原定在2020年舉辦150周年紀念慶典並出版特刊,但由於冠病疫情肆虐被迫取消所有活動,特刊也延後到今年出版。《150周年紀念特刊》主編鄭偉權說,特刊自2020年底開始籌備,前後九個月,包括制定特刊文稿範圍,向前報人及學者徵稿,搜集有關活動資料和照片,到封面與內頁設計等工作。他特別感謝碧山亭常務對他的信任,以及特刊小組成員和各學者給予的幫助。
鄭偉權說:「這本特刊可以說是12年前出版的《140周年紀念特刊》的延續,但補充和增添了一些之前未曾記載的史料。其中記述了這10年多來碧山亭的發展與活動,碧山亭文物館的成立是其中一個主要項目。」
談到籌備特刊的挑戰,鄭偉權說找照片最困難。「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照片存檔系統,因此花了不少時間整理和找出歷年來的活動照片。幸好電視台之前製作《星洲頭家》系列時,曾要求我們提供舊照片,所以當時已整理過一次。另外,出版《140周年紀念特刊》時也用了一些,所以我們這次只需補上一些新拍的照片。」
另一個挑戰是物色合適的特刊撰稿人,鄭偉權說:「特刊一些關於廣惠肇風俗和碧山亭歷史的內容,要找對這方面有深入了解的撰稿人不容易。」他特別提到文史研究員林志強為《150周年紀念特刊》撰寫的梅湛軒家族生平事跡,這部分內容是《140周年紀念特刊》沒有的。
鄭偉權說:「紀念特刊的讀者群主要不是針對大眾,而是社團和學府,方便他們研究本地華人的喪葬習俗和文化。我希望通過特刊把這段歷史留下,以起到弘揚和延續華人傳統文化的作用,同時也對先賢表達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