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文物局昨天(2月15日)正式將聖淘沙島上的西樂索炮台列為我國第74座國家古蹟,炮台內的11個建築設施一併列入當局制定的受保護範圍,同屬一個古蹟。這也是本地首次有多個位於同一地點的建築設施被列入古蹟名單。
作為我國保存最完好的19世紀炮台,西樂索炮台是本地第八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的古蹟,也是首個不在新加坡本島的國家古蹟。
這11個受保存的建築設施包括19世紀初設計的避彈堡、四座擺放大炮的炮位(gun emplacement)、三個作為地下彈藥庫的隧道綜合建築,大炮指揮所、射擊指揮塔與探照燈柱,以及前上士和軍官營房。
國家文物局古蹟與遺址保存司司長黃美英受訪時透露,當局之所以將這11個建築設施納入受保存的範圍是因為它們在日軍入侵新加坡時,發揮了重要的防禦作用。
當局是在上個月首次對外公布把西樂索炮台列入國家古蹟的建議,並邀請公眾提供意見。黃美英說:「我們獲得相當好的反饋,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對保存古蹟一事非常積極,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很支持我們的決定。」
這座1878年建成的海岸防禦堡壘是當時絕後島(今聖淘沙)兩個最繁忙的炮台之一。由於西樂索炮台位於絕後島西側,戰略性位置有助加強當時新港(今岌巴海港)的防禦,也幫助我國抵抗從海上入侵的外敵。
在日據時期,西樂索炮台曾用來囚禁澳大利亞和英國戰俘,日軍投降後,日本戰俘也被囚禁於此。英軍在1967年撤離時,將絕後島交還給新加坡政府,西樂索炮台於1975年2月變身軍事博物館。
針對炮台未來的發展計劃,黃美英說,由於西樂索炮台是受保護的國家古蹟,國家文物局會向負責管理炮台的聖淘沙發展局發布一套指導原則。
「聖淘沙發展局將來如果對炮台進行維修或發展工作,必須遵守準則,例如以原材料替換建築設備是允許的,但其他方式就須要徵詢我們的同意。我們會確保任何發展計劃都應該以尊重歷史和炮台所扮演的防禦角色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