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每三名腎衰竭患者中,就有兩人是糖尿病引發的,比率為全球之冠。
隨著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糖尿病發病率升高,患上末期慢性腎病的患者有增無減,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不小的醫療負擔。
腎病患者一年的治療費可高達2萬5000新元,以本地目前9000名洗腎患者計算,每年醫療開支超過2億2500萬元。
腎衰竭患者10年內激增四成
普通人有兩顆腎臟,大小跟拳頭差不多,位於腹腔後方,肋骨下方。
腎臟的主要作用是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毒素,再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從而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腎臟也有調節血壓,製造紅血球和保持骨骼健康的作用。

腎臟的大小跟拳頭差不多,位於腹腔後方,肋骨下方。(網際網路)
當腎臟無法正常操作時,身體就無法有效排出水分和廢物。一旦體內的廢物和毒素堆積過多,就可能導致細胞和器官受到永久性傷害。
新加坡腎病註冊局的最新數據顯示:
2020年,本地新增2249名腎衰竭患者,比起2011年的1587人,激增超過四成。
預計到了2035年,21歲以上的新加坡人當中,近四分之一可能患有慢性腎病,而且超過一半未被診斷。
新加坡中央醫院腎臟科高級顧問醫生郭家良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出,慢性腎病分為五期,但前四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
直到第五期惡化成腎衰竭時,才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嘔吐
食欲不振
皮膚干癢
呼吸困難
腳腫
尿血
尿蛋白
換腎可活多10年 洗腎多六年
65歲的譚先生八年前在英國旅遊時,忽然感到疲累,喘不過氣。這對平常熱愛運動的他來說,不太尋常。
回國後,他到診所進行體檢和驗血,才發現患上第三期慢性腎病。

65歲的譚先生八年前患上第三期慢性腎病,去年開始洗腎。(海峽時報)
雖然譚先生之前已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患上慢性腎病的噩耗還是讓他既震驚又失望。
「我的思緒一片混亂,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確診數月後,譚先生參與一項國際臨床試驗,嘗試了一款新研發的腎病藥物,使病情穩定了兩年。
不料,去年他的病情又急轉直下,只好開始洗腎。
郭家良醫生警告,當腎病惡化成腎衰竭,患者就必須洗腎或換腎,否則可能危及生命。
不過,要找到適合的腎臟或捐贈者沒那麼容易,往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因此多數腎病患者選擇洗腎。
有的患者也因為恐懼而選擇逃避,遲遲未做決定而耽誤了治療。
「多數患者得知必須洗腎時,往往感到震驚和措手不及,他們沒想到病情會惡化得那麼快。我遇過一些患者,因血肌酐指數忽然飆升到500以上,半夜被送進醫院,立刻開始洗腎。」

要找到適合的腎臟或捐贈者沒那麼容易,因此多數腎病患者選擇洗腎。(海峽時報)
換腎可以維持腎功能超過10年,洗腎則有「洗水」和「洗血」兩種方法,平均可延長壽命六年。
俗稱「洗水」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將透析液灌入患者肚內,把血液里的毒素和廢物引流出來。
這個方法必須連續進行,每天更換三到四包透析液,但患者可以在家中進行,不必安排時間趕到洗腎中心。
不過,插入腹部的永久性導管會有部分突出體外,對身材和形象造成影響。

腎病患者符國賢每天在家進行10小時的腹膜透析洗腎。(聯合早報)
「洗血」指的是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把患者體內的血液引出來,用人工透析儀器清除尿毒素,再把凈化後的血液輸回體內。
患者每周必須進行兩到三次,每次四至六小時,才足以凈化血液。每次洗腎都要扎兩針,一年下來就是300多針,千瘡百孔的手臂上留下永久性的腫塊和疤痕。
不過,血液透析仍是主流的洗腎方式。在全國腎臟基金會(NKF)接受洗腎治療的患者中,約八成選擇血液透析。
全國腎臟基金會指出,目前每月收到的新增洗腎申請多達100份,比起五年前翻倍,似乎預示著一場「腎病海嘯」。
轉介到新加坡中央醫院腎臟科的慢性腎病患者,也從平均每年4000多人,攀升至去年的1萬8000人。

血液透析洗腎一年下來就是300多針,在患者手臂上留下千瘡百孔。(聯合早報)40歲之後 最好定期驗血驗尿
洗腎和換腎,主要是為了取代患者腎臟的部分功能,預防及延緩腎衰竭。不過,當損害已不可逆轉時,洗腎和換腎也於事無補。
郭家良醫生提醒,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從年輕開始預防慢性腎病: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
不抽菸,少喝酒。
定期運動,保持標準體重。
每年體檢至少一次,有家族病史的人在40歲之後,最好定期驗血和驗尿。
從40歲開始,腎臟功能每年會遞減0.5%至1%。如果功能降到60%以下,就是慢性腎病。
驗血是為了檢測血肌酐指數是否正常,如果指數比正常水平高,就代表腎功能可能低於50%。
驗尿則是為了檢查尿液中是否有白蛋白(albumin)。當腎臟的過濾和排泄功能受損,白蛋白就會從尿液中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