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2023年,晃眼淡馬錫控股已經成立49年。
其於1974年成立,從新加坡財政部長接管了總值3.54億新元的初始投資組合,進行商業化管理。此決定讓新加坡政府能夠專注於政策制定與監管的核心職責。

淡馬錫控股自1974年成立以來投資組合凈值的增長
所以淡馬錫控股集團是新加坡財政部 100% 控股的專業化國有投資機構。
根據其2023財年年報數據來看,它在截至2022年3月底財年的投資組合凈值達4030億元,創歷史紀錄,一年期股東總回報率5.81%,過去20年滾動回報率是8%。

淡馬錫控股擁有近50年歷史,報告說,淡馬錫控股受到高度重視和追捧,並被世界各地投資機構視為模範。
全球國有投資者在治理、可持續發展以及堅韌度的表現大有進步,淡馬錫控股更以滿分位居第一。

不經發出疑問,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為什麼能贏利?是什麼決策或模式實現了國企效率的高水平呢?
小編經過了解發現,這和新加坡的國情息息相關。
淡馬錫模式,就是「政府-淡馬錫-企業」的三級監管體制。政府控制國有資本(淡馬錫控股),但不直接管理企業。三層架構給企業空間、給政府控制力,同時在微觀運作中尊重市場規律。
二次世界大戰後二、三十年間取得獨立的國家中,建立國有企業是一種非常時興的選擇。它們之所以作出這種選擇,主要是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考慮。當時,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般世界性的思潮,新獨立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打出了自己的社會主義旗號。
但新加坡並不是基於這種社會主義思想而建立國有企業的。這是因為,把國有企業作為經濟領域中主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都與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家對經濟採取非經濟手段的干預相關聯,新加坡與此恰恰相反。李光耀在建國之初就明確表示,為了有利於自由港建設與發展,新加坡應該堅持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地位。

可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開始著手建立一些國有企業,這是為什麼呢?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新加坡政府認為國有企業完全可以被納入市場經濟的體系之中,按照市場的規律運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國有企業能夠更快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導向經濟發展,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有企業不脫離市場
在60年代的新加坡政府就認識到國有企業不能脫離市場,與私有企業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所有權和最初的投資實力方面。這為國有企業的良性運轉打下了基礎。
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大型工業項目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在國內小企業無法承擔發展任務時,淡馬錫控股才開始真正以「公司」的性質運作這些項目。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酒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
淡馬錫控股除了投資新加坡本地市場外,也把亞洲市場和已開發國家市場視為投資終點,例如屈臣氏集團、渣打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巴西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馬來西亞電訊、凱德集團CapitaLand、澳大利亞第二大電信公司Optus等等

2.政府參與基礎建設
由於基礎設施項目規模宏大,需要資金很多,而且投資周期長,風險大,所以無論是外國私人資本,還是國內私人資本都不願或無力進入這一領域。因此,要想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政府必須率先籌集資金投資。在這方面,新加坡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
例如,僅在70年代初期,政府推行的「公共工程五年計劃」就在港口、住房、道路、機場等領域投資258億新幣。
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1972年以馬來亞航空公司中分離出來組成了獨立的航空企業,而且由於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服務的日益完善,在它之下又成立了幾十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分公司。無論是「新航」還是這些分公司,都是國有企業。
再如,英國1971年撤走了在新加坡的海軍基地,當時海軍基地的消費占新加坡財政總收入的1/7。因此,新加坡只能出面先行投資並利用這個基礎,把它改造成民用企業,否則將有大量工人失業,造成財政困難。因此相應的國有造船廠和海運公司就建立起來了。

3.迅速參與國際競爭
新加坡占地面積小、自然資源相對也少,要想保住自己的市場,打入國際市場,私人資本的力量一時達不到進行現代化大規模生產和經營的水平,只有政府集中財力、人力創辦國有企業,才能較快的在某些領域裡參與國際競爭,使企業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歷史上所有重大的金融危機、衰退都沒有在淡馬錫的投資組合上留下痕跡,近幾年來淡馬錫也並不止於投資,抓準時機進軍數字化等新興技術領域。淡馬錫控股還在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它與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和渣打銀行成立了全球優質碳信用的交易所 Climate Impact X(CIX)。CIX 利用衛星監測、機器學習和區塊鏈技術等創新技術,提高碳信用額度的透明度、完整性和質量。

(淡馬錫控股投資組合摘要-區域 單位:百分比)

(淡馬錫控股投資組合摘要-行業 單位:百分比)
政府永遠保持前瞻性和彈性
通過以上分析了解,我們不難看出:新加坡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最大特色是它有完全的自主權,既不受政府的計劃干預,也不受政府的保護。從而也側面證明了新加坡政府決策方面的前瞻性,一直以來也在對新加坡發展做超長期規劃。才有得一個國家能有如此發達的盛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