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在新加坡它卻被叫做黃梨。為什麼同樣的水果會有不同的名字呢?
有的說是源自福州方言,有的說是因為廣東方言中的「王梨」,而「王」與「黃」在方言中是同音字。而在閩南方言中,黃梨被稱為「王梨」,發音為「onglai」。而黃梨的果肉顏色黃,所以也有人認為是因為果肉的顏色而取名。
它的果皮形似菠蘿蜜,而頂端的葉子又像鳳凰的尾巴,因此也被稱為鳳梨。
黃梨原產於南美洲,其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在15世紀晚期發現了黃梨,並將其帶到了西班牙。從17世紀開始,黃梨的種植就在全球範圍內逐漸普及。

新加坡對於黃梨的種植可以追溯到1637年,而到了19世紀,黃梨已經成為了新加坡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其中,林義順是新加坡黃梨種植業的著名先驅人物,他在當地開發了大片的黃梨種植園,並因此被譽為「黃梨大王」。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義順區(Yishun)是對他貢獻的一種紀念。
在福建話中,因為「王」與「旺」諧音,「梨」與「來」同音,寓意著興旺發達。因此,在重要的傳統節日或祭祀活動中,黃梨(旺來)通常都是不可或缺的。
黃梨不僅是一種水果,更是承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的象徵。無論怎麼稱呼它,都將帶來美味和好運!
新加坡華語資料庫丨來源
pexels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