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各國都面臨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挑戰,新加坡也不例外。(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近年來,全球熱浪頻傳,造成死傷無數。 位處熱帶的新加坡也難獨善其身。
根據新加坡氣象署數據,自1948年有紀錄以來,新加坡最熱年份的前五名依次為2019年、2016年、1998年、2023年、2015年。
換句話說,新加坡在過去10年中,有四年的年均氣溫為史上最熱年份之一。
根據新加坡氣象署旗下的新加坡氣候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到了本世紀末,新加坡每年可能會有多達351天的最高氣溫超過35攝氏度。
如何「抗熱」,無疑是各國愈來愈急迫的任務。
成也冷氣,敗也冷氣
從環保角度來看,利用冷氣來「抗熱」似乎並非好方法。
但有部分論述指出,在近年熱浪動輒來襲的極端狀況下,讓冷氣「走入平常百姓家」,提高其普及率,恐怕還是應對熱浪,挽救性命的最佳解。
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就指出,2019年全球65歲以上人士的死亡案例中,有34萬5000人是因高溫而致死。
若沒有冷氣,死亡人數可能還會比目前高出50%。
因此,這類觀點認為,只要冷氣是由再生能源所驅動,相較它們所挽救的性命,其對氣候造成的傷害,反而是尚可容忍的必要之惡。
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也曾說過,冷氣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它讓位於熱帶的國家有了發展的可能,改變了文明的本質。
「沒了空調,大家就只能在比較涼爽的早晨或黃昏工作。」
從這點來看,冷氣除了讓人們能避免中暑等熱相關疾病的摧殘,也確實讓新加坡這類先天「不涼」,四季如夏的國家,還能擁有在較涼爽環境中和其他溫帶、寒帶地區國家一爭長短的底氣。
但話說回來,冷氣卻也是地球暖化的元兇之一。
冷氣的運作需要消耗能源,許多冷氣機所使用的製冷劑,更含有導致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
隨著地球溫度逐漸升高,人們難免越來越依賴冷氣。 冷氣使用率越高,地球暖化就越嚴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有必要找尋冷氣以外的抗熱解方。

冷氣能快速有效降溫,但也是裹著糖衣的毒藥。(Freepik)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樹木一直都是對抗全球暖化的有力武器。
在不少因高速發展而陷入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的城市,綠化工程是讓城市降溫的普遍解方。
在城市植樹最直接的好處是提供樹蔭。
加拿大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樹蔭使位於魁北克省的蒙特婁市氣溫降低了4攝氏度。
更重要的是,樹木既能吸收,也能儲存二氧化碳,並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水,這對降低周遭氣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澳洲的大雪梨地區,當地政府就計劃在2030年之前,多栽種500萬棵樹。
新加坡也有類似計劃。 2020年,新加坡推出了「百萬樹木運動」,至去年為止,已種植逾60萬棵樹。
按進度來看,原本預定在2030年達到栽種100萬棵樹的目標,有望提前在2027年或之前完成。

新加坡在2020年推出「百萬樹木運動」。(聯合早報)
在屋頂和路面塗料「做手腳」
在屋頂表面漆上白色或其他隔熱漆料,可以達到降低室內溫度的功效。 這個降溫過程也被俗稱為「冷卻屋頂」(cool roofing),通過加強反射陽光熱量,減少建築物所吸收的熱量。
和傳統屋頂相比,經過隔熱漆料處理的屋頂能將室內溫度降低2至5攝氏度。 也有研究發現,「冷卻屋頂」可降低冷氣所產生的電費,降幅可達40%。
新加坡也有實證研究證明了這套做法在新加坡行之有效。
今年南洋理工大學一項在新加坡西部工業區展開的研究發現,建築物在塗上隔熱漆後,
整體所散發的熱量降低達30%;
使建築周圍的氣溫降達2攝氏度;
行人在街道上感受到的環境溫度也低了約1.5攝氏度。

新加坡研究發現,在建築物牆面、屋頂和路面塗上隔熱漆料能有效降低周遭溫度。(南大)
除了在屋頂「做手腳」,一些城市也採取了在馬路和行人走道塗上隔熱漆料的做法。 美國洛杉磯從2019年開始,在當地部分街道試行將馬路和街道塗上白色漆料的計劃。
其原理和在屋頂漆上隔熱塗料相似,即藉著把陽光熱量反射回天空,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
日本東京市政府也立下目標,欲在最晚2030年為總長達245公里的道路塗上隔熱漆料。
據估計,這些隔熱漆料能使路面溫度降低8至10攝氏度。
新加坡建屋局2021年亦在淡濱尼一帶展開一項計劃,為大約130座組屋和部分路面塗上隔熱漆料,目標是將周圍地區溫度降低達2攝氏度。

將路面塗上隔熱漆料能有效降低周遭氣溫。(網際網路)
建築設計花心思
從建築設計著手,也是近年來愈來愈普遍的抗熱方程式。 這裡指的設計,包含在建築物的朝向、外部形式,以及內部通風技術等方面採取巧思。
在像新加坡這樣地狹人密的城市,垂直綠化是其中一個受到歡迎的選項。
所謂的垂直綠化,意即在高樓或天台辟設花園綠地,或在建築外層種植垂直花木。
垂直綠化設計能讓建築物表層降溫6攝氏度,同時使周遭溫度下降4攝氏度,並節省冷卻內部空間所需的能源開銷。
根據國家公園局,新加坡的高樓綠地面積在過去10年增加超過一倍,從2013年的60公頃增至2023年的155公頃。
此外,各國也有不少採用創新技術的例子。
在阿聯的阿布達比,一棟名為阿爾巴哈爾塔(Al Bahar Towers)的摩天大樓就採用了為摩天大樓「撐傘」的創新方法。
該大樓的玻璃幕外牆包裹著一層由多個傘形構件所組成的「外殼」。
這些玻璃幕經由電腦控制,晚上沒有陽光,氣溫較低時,這些「遮陽傘」會折起來,露出建築物原本的玻璃幕牆外觀。
但到了炎熱的白天,一旦太陽升起,大樓外部的「遮陽傘」便會跟著打開,遮擋射向大樓的陽光。
大樓的「遮陽傘」也會隨著太陽的運動軌跡而移動,從而減少太陽所帶來的熱量,有效降低室內溫度,避免冷氣消耗更多電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垂直綠化,新加坡亦有其他從建築設計著手「抗熱」的例子。
預計在今年9月迎來第一批學生的新加坡理工大學新校舍,就通過運用多項設計和技術,達到降溫和節省能源的效果。
為了避免陽光直射,該校舍大多數建築物都是南北朝向。
該校舍也採用名為「被動置換通風系統」(Passive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簡稱PDV)的冷卻技術,運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空氣對流原理,來達到比傳統冷氣更節能,並減少噪音的功效。
在夕照的牆面,則以蔓生植物打造「綠牆」,以加強降溫作用。
據估計,這些設計原理,總計能節省超過30%能源。

不少新加坡建築物透過垂直綠化方式降溫。(賓樂雅酒店)
另一個蟻粉更耳熟能詳的例子,或許要數本屆巴黎奧運褒貶不一的選手村。
為了成就史上「最綠色」奧運的美名,本屆奧運的選手村選擇不裝冷氣,改而採用自然地溫製冷系統」,將地下的冷水泵入選手村地板底下,使建築內部的溫度比室外溫度低6至10攝氏度。
雖然從各國代表團爭相向主辦當局付費訂購,或自行攜帶可攜式空調設備的情況來看,這項降溫技術似乎不太受落,但在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熱浪越來越頻繁的威脅下,相信人們會不斷嘗試,藉助科學的發展,找尋到更多降溫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