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有想過,工作到幾歲退休最理想?(海峽時報)
作者 盧麗珊
你——有想過要工作到幾歲才退休嗎?
如果你沒有想過,因為太年輕,退休是幾十年後的事,那你的青春允許你此刻停止閱讀。
如果你已年月「屈指可數」,在十五年內會升級為「資深中年」和「新手晚年」者,那退休年齡就是我們不可逃避,或已經被迫面對的課題。
就算依然矯健力壯的你揮手輕掠過這個課題,政府也從制度上一再調整法定的退休年齡。當退休年齡調高,未來社會的發展基調將一再提醒你:
大環境允許我們在身體健康以及思路依然敏捷的條件下,繼續工作。
四個年長員工有三個到了退休年齡想繼續工作
從上個月開始,本地的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調高到63歲,重新受聘的年齡也從67歲調高至68歲。到了2030年,退休年齡會逐漸調高至65歲,重新受聘的年齡提高到70歲。
隨著新條例的落實,本地英文媒體進行調查顯示,每四個年長員工有三個並沒有打算退休,願意繼續工作下去。65歲至69歲是大多數受調查者(38%)認為的理想退休年齡。這次的調查對象是172名60歲以上的員工,調查結果頗能反映年長員工的心態。

(海峽時報)
受訪者認為繼續工作能讓人保持活躍、生活富有意義、保持活躍的社交圈子,以及為退休生活積累生活費。在全球社會老化的趨勢下,這樣的心態很積極,也值得深思。

(海峽時報)
積極可取的是,如果健康條件允許,又剛好有一個合理,甚至是愉快的工作環境,一個正常的人都願意繼續工作,包括我在內。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們社會還可以創造怎樣更有利於年長者工作的條件,不斷加深這樣的「積極性」?
良好醫療服務不可或缺
我認為相互伴隨的必須是不斷提高的良好醫療服務,讓年老疾病提早走向一個預防的大方向,改變人們怕老、恐懼,甚至是歧視老化過程的固有心態。只有從心理上坦然接受老化的過程,才能毫不畏懼老化所帶來病理上的挑戰和磨難。

人體老化總會帶來病理上的挑戰和磨難。(聯合早報)
事實上,政府通過綜合診療所對於四十歲或五十歲以上的國民都給予各種身體檢查的優惠,並定期作出書面上的提醒,讓我們定期對身體的狀況和變化保持高度的警覺。這讓國人對各種因年老和惡劣生活和飲食習慣造成的慢性疾病有正面認識,進而達到預防和延緩的目的。
當我自己都忘了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檢查,收到官方的「提醒「來信的那一刻,心裡還是暖洋洋的,也很願意接受已受津貼的檢查,更因此換來一份安心。
這方面的努力必須持續進行,甚至加大力度對即將邁入老年的社群做「思想工作「和提供實質的引導和幫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預防和提早治理長期疾病,讓年長社群的健康品質更高,選擇他們想要的生活,包括留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
普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價值觀
從心理層面上,孔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思想還是受用,一直對我影響甚深,開闊我的胸襟和視野,甚至有一份謙卑。
然而,我在上世紀80年代選修」「儒家倫理」,往後的學生因課程終止而無法選修。其實我們可以不分種族和膚色的適當灌輸良好價值觀,絲毫不牴觸我們維護多元種族社會的底線。
這反而有助於各族群了解我們對個別年長社群態度上的特質和值得分享和宣揚的傳統觀念。這些觀念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尊重每一個在我們身邊老去的人,不管是自己的父母、親友還是街上不相干的老人。

學會享受退休後的生活。(海峽時報)
創造一個「老有所依「的包容性社會
我們從政策層面上要做到「老有所依「的包容性社會,在工作領域提供有一個有利的環境,讓一個人儘量發揮所長,自力更生,對社會繼續作出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整體上欣然接受老化是人生必然的過程。
例如人力部從2012年落實重新聘用計劃,超過百分90的員工在達到退休年後繼續受聘用,十年了,這個趨勢逐年增加。人力部表示在人力吃緊的情形下,會有越來越多僱主和雇員受惠。
受調查者反映表示繼續工作,也間接折射我們城市化、步伐快捷和高昂生活費的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新加坡中央商業區繁忙的午餐時間。(海峽時報)
我們似乎無法給予退休生活太多的選擇空間,「沒錢」和「沒有收入」是導致退休後缺乏安全感的最大原因。這導致我們不是不要退休,而是「不能退休」。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這才是我們更真實的寫照。
退休是一個我們無法規避的狀態,真正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準備和調整,尤其是在財務上做好準備的人還必須要更多更多。我們常聽聞很多人一輩子辛勤工作,可是一旦退休後就百病叢生、百無聊賴,因生活頓時失去重心而變得鬱鬱寡歡。
社會老化是全球趨勢,也是一條不歸路,沒有解藥,也沒有固定方案。我們只能不斷學習怎麼變老,還要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