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腳踏車熱潮消退 業者調整營業模式滿足市場所需

騎腳踏車的熱潮在疫情期間紅火,帶動了相關和周邊生意,隨著熱潮消退,繼續生存的硬體和服務業者,得靠調整營業模式和提升服務水平,繼續滿足市場所需。
音樂老師楊金賜平時工作忙碌,只能趁上班前把腳踏車送去維修。流動維修站就省卻了他出行和等候的時間。
楊金賜表示:「有些腳車店是需要兩、三個星期的時間。特別是在疫情的時候。你找俊威的話,可能說兩三個小時就會把腳車給修好。」
譚俊威經營流動維修站已有四年,疫情期間每天接獲的訂單可達15個,經常忙到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如今生意回落到疫情前水平,工作時間卻日夜顛倒。
他說:「人家放工的時間我才能過去。我儘量配合客人的時間。但是自己陪老婆、孩子的時間就會變成比較少一點。」
如果碰到顧客腳踏車的零件缺貨或要求改裝,俊威會回到位於烏美一帶的維修廠,利用儀器為顧客訂做零件,透過個性化服務提升顧客的忠誠度。同樣面對生意轉淡的還有載送腳踏車的服務。
腳踏車載送服務業者吳予婷表示:「疫情一天如果我們真的要接的話,最少50、60單沒有問題。現在啊?有的時候沒有。有時候就五、六單。」
另外這行業也長期面對非法載送者的惡性競爭。
吳予婷說:「它有一些是公司的車,它就出來偷載。你覺得客人會管嗎?客人是不管的。他哪裡便宜他哪裡去。」
由於擁車證、油價等營運成本居高不下,原本有兩輛車的予婷和丈夫決定只保留一輛繼續載送服務。他們也在一年半前開了間腳踏車店,透過載送、零售和維修的一條龍服務,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