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讓你了解「新加坡」的現狀,了解新加坡的「真實」
新加坡像是一個華人社會,在新加坡如果你會英文不太多基本也是能生活的,只要是商場裡面銷售人員長了一張典型的中國人的臉,基本就是可以說中文的。新加坡人本身有點排斥中國人,但是不是很多,多數人是比較友好的。
新加坡是個熱帶島國,滿街的棕櫚樹,椰子樹,芒果樹,熟了就會掉下來,有次差點被芒果砸到頭。不分四季,雨季的時候,涼快點,旱季的時候,熱一點,但是午後也常常來場雨,噼里啪啦的下完,又晴了,氣象局應當是沒有什麼壓力,基本上不會預報錯。

這邊吃的很多,日式,韓式都比較多,海鮮比較爽的是可以吃到斯里蘭卡的螃蟹,大概一隻有一公斤重那種。中餐裡面依舊是福建和廣州料理占了上風,但是偶爾能遇到川菜館,其他的菜系什麼的就不多了,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新加坡的美食。

政府還有個部門叫建屋局,專門蓋房子的。蓋好了賣給已婚公民,價錢便宜。沒結婚的公民,到一定年紀,也可以買,或是和家人聯名買。永久居民只能買二手的,價錢比新的要高不少。八成的人都住在裡面,所以政府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價格,保證在大家負得起的範圍內。

除了品牌旗艦店,隨處可見的是淘寶貨——質量很差,價格還不便宜——說到淘寶,的確很多同事仍然還在淘寶買衣服,千里萬里迢迢的;當然也有很多設計感很強的本土品牌,普通的一件裙子價格也都在一兩百新幣左右。
公共運輸必須很發達,地鐵覆蓋全島,且一般會運營到11點半;跨年夜和中國新年夜等重大節日會延到2點。我很少搭Bus,地鐵到不了的地方自己走幾步也就到了,不搭Bus是因為離開手機導航我都不敢坐Bus——它不報站啊!生怕自己坐過站。

社會安全方面還是有保證的,新加坡的低犯罪是聞名五大洲的,當然在嚴酷的刑法下沒有太多人跟自己過不去。平時在逛商場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攤位的收攤方式就是在貨品上面隨意的蓋一層布而已,晚上一個女生走夜路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我還是挺喜歡新加坡的,但也有我覺得是槽點的地方。外國人在新加坡基本享受不到津貼和福利,導致日常開銷非常大,就學費而言,外國人的學費大概是公民的5~10倍,跟PR比也差了3~4倍,而且新加坡每年漲學費是按比例漲的,如果原有的基數過大的話,那麼之後幾年的學費也會越來越貴到離譜。

與當地人因為文化不同不能融入到一起從始至終就是那幾個一起來到新加坡的朋友,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沒有什麼夜生活,大環境也比較壓抑。所有人都客客氣氣,在街頭偶然撞到個人也會向你點頭致意,會覺得暖心可是卻感覺不到人情味。

總之,想家的時候哪裡都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