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培養閱讀成為生活習慣
一項全球學生閱讀能力調查顯示,新加坡小學四年級學生居全球之首。不過,稱「非常喜歡閱讀」的本地小四學生比率降至51%,創10年來新低。這個調查結果讓人喜憂參半,新加坡10歲孩子的閱讀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反映學校教導有方,也意味著許多家長都盡了責任。但讓人擔憂的是,從閱讀中得到樂趣的孩子比率下降,或許代表了閱讀僅是「應考能力」的另一種表現。如何讓更多孩子甚至成人樂愛閱讀,應當是全國共同努力的目標。
對於「非常喜歡閱讀」孩童比率下降,新加坡教育部的解釋是這屬於全球現象,因為休閒娛樂的管道增多,特別是社交媒體的普及。閱讀確實是打發時間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選擇多了,面對的競爭自然就大。這是鼓勵培養全民閱讀習慣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主要挑戰。這裡所指的閱讀,並非一般所謂的「輕閱讀」,或者通過音頻「有聲書」的閱讀,儘管這些也能帶來情感的愉悅和知識的增加。有意義的閱讀應當是能吸引人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地長時間投身其中。這在當代尤其關鍵。
當下流行的社媒,最大的商業動機就是讓消費者流連忘返,儘量多花時間和精神於其中。短視頻的流行特別表現出這一特點。這種互動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導致不耐煩的心態,只要內容超過幾分鐘,閱聽者就會有刷新內容的衝動。如果從小就形成類似接觸新信息的習慣,就會難以集中精神學習或掌握技能,畢竟熟能生巧,不長時間反覆練習,就不能精進有成。這是為何必須從小就培養孩童閱讀習慣的原因。

閱讀鍛鍊的不光是聚精會神的能力,更在於過程中養成好奇心、耐心和想像力。閱讀習慣一般從文學作品開始,詩歌、散文、小說讓人從閱讀中觸動美感,引發思考。一旦形成習慣,便能夠根據不同興趣,擴大閱讀範圍,從文學領域走向其他人類智慧的結晶。有閱讀過原著的影視觀眾應當能體會,改編自小說的影視作品,往往存在不盡人意的落差。這就是閱讀時所激發的想像力甚至代入感使然——編劇和導演有自己不同於其他讀者的讀後感。
好奇心、耐心和想像力,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這些人格品質都是人生成功的要素。閱讀所累積的大量詞彙,讓人能夠更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並進一步從事高難度的抽象思考活動。無論是就職、創業、社交或戀愛,能流暢自如表達自己意思的人,自然就更容易成功。善於深入思考的人,在能夠輕易搜集大數據並快速分析的人工智慧時代,變得更有價值。因為創意通常源自深思熟慮後的靈光一閃,這種原創能力是人工智慧所難以取代的。
因此,培養全民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應當是舉國共同努力的目標。新加坡孩童閱讀能力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顯示新加坡已經具備堅實的基礎。如何更上層樓,讓閱讀成為本能興趣,而不只是為了應考所需或其他功利性的動機,在社媒當道的時代是一大挑戰。這不能只是教育部一家的事,必須是政府全體乃至全社會參與其中。除了圖書館日常的推廣,各社會團體也能夠以自身的方式,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乃至打造適合隨時隨地閱讀的實體環境,讓更多人體驗閱讀的樂趣。
新加坡已經是個富足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發達是建國時期所難以想像的。在某種意義上,貧窮是個相對的概念。如今要成為中產階級,難度或許比當年高出許多,但並不意味達不到的人就屬於貧困階層。在社會流動性相對減弱的富裕時代,繼續追求物質生活上的提升,邊際效應必然遞減。然而,如果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理論上是永無止境的。這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又一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