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中國赴美就醫的重症患者人數就已超3000人,其中超過70%為腫瘤患者。雖然這給患者帶來了希望,但歐美國家的「遠距離」硬傷也讓就醫之路變得越發不可控——交通、語言、水土氣候都可能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將目光瞄準亞洲,新加坡開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又一海外就醫目的地。

高水準的醫療體制
新加坡的醫院採用分級制——最基層為社區醫院,可處理日常感冒發燒;二級是綜合性公立醫院和綜合私立醫院,全科醫生將處理困難的情況轉診去醫治;再細分則是專科醫院,比如國家心臟中心、國家皮膚中心、國家腫瘤中心等。這種制度保證了病患的合理分流,讓最需要的人能夠接觸到層級優質的醫療資源,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選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
此外,新加坡的醫療管理也非常嚴格。成熟的醫生至少需要6-8年的培訓,並在晉升副主任之前到英、美等醫學技術發達的國家進行1-2年的學習和研究,受訓於世界頂級的醫療機構,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哈佛醫學院、紀念斯隆凱特琳醫療中心等。新加坡私立醫院的醫生中,有40%都有他們自己的臨床科研課題,其中一些醫生還深造拿到了博士學位或受聘於高校成為教授。

在這裡,與醫療相關的一切都有明確的標準,新加坡的衛生部對手術費用、手術的具體方式和用藥規範都實行嚴格監管,在醫療用藥、醫療設備、法醫鑑定和防輻射保護等方面也都有相關條例。新加坡同時也是全球血液供應最安全的供應國之一,從1992年開始,就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輸血醫務合作夥伴。
先進的醫療技術
作為亞洲乃至世界醫療行業的先行者,新加坡總是積極探索先進技術,對於一些國內公認的醫學難題,有著獨特的治療方法。比如某些特殊癌症的治療,採用常規的治療方法生存率僅有10-20%,但在私立集團代表的百匯醫療旗下伊莉莎白醫院,即使是被確診為高風險癌症的孩子,在某些病種上,存活率也超過了50%。

舒適的患者體驗
新加坡醫療行業奉行「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無論是環境的打造還是服務上都處處為患者考慮。醫院的診室樓層有花店、水果店、便利店、咖啡店,空氣里常常飄著咖啡香和麵包香而不是刺鼻的消毒水味。如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採用五星級酒店 醫院的賓館型病房模式,不僅有設施完善的單人房,還有50平以上的豪華套房,充分尊重患者隱私,也隔絕了交叉感染。所有醫護人員也都受過專業的溝通訓練,懂得如何更好地與病人交流,耐心地引導病人解釋病情並為其提供最大程度的照料。
除此之外,不斷更新設備和技術,從根本上消除患者的不良體驗也是醫院所重視的方面。比如在國內許多人「想做又不敢做」的腸胃鏡,在伊莉莎白醫院僅僅半小時內即可完成,真正做到「無痛」。

就醫過程的便利度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人,就醫途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存在語言障礙。伊莉莎白醫院的許多華人醫生也會基本中文,可以與患者有效溝通,不會存在翻譯偏差。

近距離
國內大部分主要城市每天都有直達新加坡的航班,飛行時間最短僅為3.5小時。從機場前往各大醫院車程也只需25-40分鐘直接,為患者充分提供了便利。

費用合理
雖然新加坡的就醫費用高於國內,但相較於歐美國家,價格只需要1/3~1/2。即使是與鄰近的日本相比也具有一定優勢。並且由於關稅價格低,部分進口藥價格低於國內,藥品價格也公開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