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年、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沐蘭節
端午節起源於先秦時期的天象崇拜,
後為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流傳廣泛,
有沒有傳到國外呢?
小萬萬帶大家看看三個鄰國的獨特粽子習俗吧!

新加坡娘惹粽


新加坡的「娘惹粽」,餡料很豐富,用獅城獨特香料 " 芫荽粉 " 配上醬油,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鮮而不膩,咸中略甜。正宗的娘惹粽,糯米須以椰漿烹煮,再使用蝶豆花(藍花)製作的花汁,以其天然色素將白糯米染成藍色。將糯米浸入泡了蝶豆花的水中至少4小時或以上,米粒就會染上一層天然的淡藍色。

飲食文化

明代武備志中的馬六甲和官廠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後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沒有來源證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
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後裔。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yonya「娘惹」]


當代的娘惹服裝

泰國粽子

泰國會在每年的4月潑水節,或者7-9月吃粽子,主要以甜味粽子為主,糯米先泡在香濃的椰汁里,以椰子、黑豆、芋頭、地瓜做餡,綠色的粽葉包裹,最後蒸熟粽子就變成了淡綠色,味道特別清香~在泰國,當地人民也過端午節,他們把端午節做「拜芭掌節」,節日的主角依然是我們熟悉的「粽子」。
飲食文化
「芭掌」(音譯)就是泰國對粽子的稱呼,顧名思義,粽子是泰國過端午節的亮點。泰式的粽子有兩種,一種類似鹼水粽的素粽叫做「吉掌」,另外一種肉粽叫做「芭掌」。「吉掌」所用的食材非常有泰國特色,人們用當地特產——榴槤的皮燒成灰製作出鹼水,然後將精選的泰國糯米放在其中泡發。雞蛋大小的「吉掌」看起來晶瑩剔透,吃起來爽滑清甜,散發著天然植物的清香和泰國特產的氣息。肉粽「芭掌」則是用糯米再加上板栗、香菇、鹹蛋黃、鮮肉、蝦仁、臘腸等食材包制在一起,再加上泰國香料搭配,形成鮮香可口的端午美食。「吉掌」「芭掌」洋溢泰國風味,骨子裡卻仍是地道的中國美食,它們淵源於我國廣東省潮汕地區的端午食俗。


除了蒸熟的粽子,
泰國人還喜歡把粽子烤著吃!
感覺口味很奇妙 ......


泰國粽子,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他們的粽子以甜味為主,粽子餡有椰子、黑豆、芋頭、地瓜等!看起來他們口味挺特別呀!



日本粽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端午節,
而在日本被叫做男孩節,到了這天,
他們會和我們一樣吃粽子,
掛菖蒲草,喝雄黃酒。

粽子到了日本還有一些小變化,
他們不是用糯米包粽子,
而是用搗碎的米粉來做,形狀也有些不同,
小萬萬覺得長的像根棒槌 ......

說因為屈原在日本人眼中是好男兒的形象,
所以演變成了日本的男孩節,
家裡有男孩的就會在家門口掛起鯉魚旗。

日本包粽子也是一項非常熱鬧的家庭活動,
全家老小齊上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