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2月28日在國會透露,去年一年,新加坡約2萬3500人獲得公民權,包括約1300名在海外出生的新加坡籍孩子。獲得永久居民權的則有3萬4500人。

2023年新加坡增加23500公民, 34500獲得PR
從2019年至今,每年平均獲得新公民和永久居民權的人數比2014年至2018年的平均人數略高。
對比一下2022年的數據,2022年,新加坡約2萬3100人獲得新加坡公民權,約3萬4500人成為永久居民。
永久居民獲批人數真的穩定得可怕。
不過新加坡本地人口的出生率可就沒有這麼穩定了。根據最新數據,新加坡去年一年僅3萬零500名嬰兒出生,生育率跌至0.97,是歷來最低水平。

同時,英蘭妮也強調,新加坡人口到了2030年料低於690萬人,新加坡在做長遠規劃時,會根據幾個可能的情形做準備。
這是不是代表著我們可以期待一下,也許PR審批後面會放寬?
聯繫緊密、貢獻大、生活時間久 將提高申請通過幾率
此前,英蘭妮曾強調,新加坡政府在審核公民和永久居民權申請時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包括:
申請者與新加坡的聯繫、經濟貢獻、學歷、家庭結構、年齡
他們在新加坡生活了多久
由此不難看出,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申請及遴選標準則主要根據他們是否把新加坡當作家園,以及能否融入和對新加坡做出貢獻。
作出貢獻其實不光是指高收入,可以是家裡有小孩能夠為新加坡的人口作出貢獻,可以是冷門行業人才能夠為新加坡未來發展作出貢獻,可以是熱愛公益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
通過此前新加坡發布的一些政策及人口簡報,不難看出那些容易獲批的申請的共同點:
第一:年齡主要分布在21歲到30歲(37.1%),其次是31歲-40歲(31.2%)。
第二:接受本地教育越早、越長,越容易拿到新加坡PR身份。例如,在本地讀到中學以上的學生拿到PR的比例占到了84.3%。
結合早前人力部透露,PR申請者主要考量的幾大因素和優勢:
審核PR考量因素
★ 申請者的年齡;
★ 家庭背景;
★ 對新加坡經濟的貢獻;
★ 融入本地社會;
★ 有意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 認同新加坡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社會規範的人
另外,也有朋友發現,符合高學歷、重點行業的單身人士申請永久居民容易獲批;兩口子都拿工作準證,但雙高薪,同時也滿足重點行業,也很受移民局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