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揚於10月28日接受美聯社訪問。(海峽時報檔案照)
作者 許耀泉
又來了。
「新加坡自稱是富裕、民主和自由的國家,但在這層薄薄的外衣下,當局的鎮壓性質讓人們逃離這個國家。」
「新加坡當局已將法律化為武器,用以對付批評者,導致越來越多國民逃往海外尋求庇護,我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在李光耀逝世後的十年間,新加坡變得更加高壓,腐敗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這幾句好像剛剛才聽到的話,一樣出自建國總理李光耀次子李顯揚之口。
繼英國《衛報》之後,李顯揚還在10月28日,在倫敦接受了美聯社的訪問。
美聯社的標題寫道:「現代新加坡創始人之子:新加坡富裕的表面隱藏著壓制和腐敗」。(截圖)
李顯揚遠程開炮,新加坡政府總不能置之不理,逐點反駁了訪談內容。
回應的內容基本上是上次回復《衛報》詢問的精簡版,外加以下兩點:
政府指出李顯揚在申請庇護時聲稱,當局為了阻止他的長子李繩武成為總理,才迫害他和他的家人,並駁斥道:「他的兒子多次重申自己並沒這樣的志向,這表明他(李顯揚)針對新加坡的控訴並非基於原則。」
李顯揚在10月接受《衛報》採訪時曾說,新加坡保留李光耀執政時期的壓制措施,「但當被新加坡人批評為不孝後,李顯揚現在改口稱,是在李光耀去世後,新加坡的法律才在政治上變得更加高壓。」
美聯社的訪問和政府的回應都在10月31日刊登,恰逢新加坡的屠妖節公共假期,自然在網際網路上引起大量新加坡網民評論。
但過了近24小時,美聯社與李顯揚的訪問,似乎沒在國際中英文媒體上泛起太大的漣漪。
報道美聯社訪問的中文媒體當中,鄰國馬來西亞和中港台各有兩三家,其中鳳凰網轉載了微信公眾號《新加坡魚尾文》的文章。
至於英文媒體,截稿前也只有華盛頓郵報、彭博社、《馬來郵報》和《南華早報》轉載,除了後者修改了標題之外,這些媒體都沒有進一步編輯內容。
相對「冷處理」當然有其原因,從內容來看,李顯揚這次訪談容跟《衛報》的專訪大同小異,卻少了他獲得英國政治庇護這點,新聞價值可說更低。
從各個媒體的角度來看,目前還有不少更重大國際要聞: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東局勢、颱風和洪災等等。
相比之下,新加坡建國總理的次子對新加坡的批評,尤其是聽起來還挺耳熟的批評,難免顯得沒那麼重要。
對國際讀者來說,迫在眉睫的美國總統大選也是值得關注的新聞事件。(路透社)
其次,從各個新聞標題來看,李顯揚說的話之所以會引起人們注意,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可能是因為他父親和兄長的緣故。
除了對李家比較熟悉的馬國和華文媒體之外,美聯社本身和轉載其訪問的媒體都在標題中用上了「現代新加坡創始人之子(son of (Singapore’s) modern-day founder)」、「李光耀之子」、「前總理李顯龍的弟弟(ex-PM Lee's brother)」,而不是李顯揚本人的名字。
還有點諷刺的是,李顯龍卸任總理後,「新加坡總理兄弟鬩牆」的角度已經用不上,國際媒體對李顯揚言論說不定更加提不起興趣。
當然,這還是寫在美聯社訪問刊登的24小時之後,國際媒體可能只是暫時沒關注到這則新聞而已。
紅螞蟻還是覺得,李顯揚接受這些訪問、發表這些言論的目的,他自己最清楚,效果如何,大家看在眼裡,心知肚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