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 為促進全民減鈉,獅城三家機構簽署聯合聲明,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鈉鉀攝入比例,並用鉀鹽、鎂鹽,以及味精替代普通食用鹽。
《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心臟基金會、全國腎臟基金會,以及新加坡營養與營養學協會昨天(21日)攜手舉辦減鈉和低鈉鹽作用研討會,並針對減鈉倡議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就低鈉鹽替代品的選擇和安全性提出建議。
普通食用鹽由40%鈉和60%氯化物組成,它的超量攝入是新加坡最緊迫的健康問題之一。
最新的202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新加坡人每日鈉攝入量達到3620毫克,這比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值高出近一倍。隨著鹽攝入超標,高血壓患病率急劇上升,超過三分之一的居民患有高血壓。
聯合聲明指出,促進合適的鈉鉀攝入量比例,可有效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同時,通過調整食品配方並增加低鈉鹽替代品與低鈉食品的普及度,能有效協助全民減鈉。
新加坡營養與營養學協會主席巴斯卡蘭(Kalpana Bhaskaran)博士在研討會上解釋說,將水果、蔬菜、穀物、低脂乳製品和未加工的瘦肉等食物作為日常均衡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顯著改善鈉鉀的攝入比例。
保健促進局:「添加鹽」是攝入鈉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新加坡保健促進局,「添加鹽」占民眾膳食鈉攝入的50%,是攝入鈉的最主要來源。因此,與食品行業合作,促進食品配方的調整並採用低鈉產品,尤其是低鈉鹽替代品至關重要。
目前,市場上有多種低鈉鹽替代品,包括鉀鹽、鎂鹽以及谷氨酸鈉,即味精。
味精中的鈉含量不到普通食鹽的三分之一,可以作為普通鹽的替代品,用來代替食鹽中的部分氯化鈉。
聯合聲明也指出,味精源自谷氨酸,谷氨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胺基酸,幾乎存在於所有食物中,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歐洲食品安全局等權威機構認證為安全。
為進一步鼓勵民眾將低鈉飲食融入日常飲食習慣,新加坡心臟基金會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提倡減鈉烹飪的比賽、邀請名廚進行烹飪示範,以及普及相關知識的健康講座等。
另外,全國腎臟基金會醫藥總監朱昌運副教授指出,降低鈉攝入量對須要透析和無須透析的慢性腎病患者都有益處。
「無須透析者堅持低鈉攝入可控制高血壓並降低尿蛋白;透析患者減鈉則可降低高血壓、左心室肥厚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