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邊的Betadine可以緩解流鼻涕的症狀,適合一歲以上的孩子。
液立庭
如果鼻塞比較嚴重,呼吸不暢影響睡眠,推薦使用「液立庭」,診所醫生也常開這個給孩子緩解鼻塞不適。
不過,這個滴劑只能短期使用,而且最好不要連續使用,過度使用可能會對鼻黏膜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在使用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或遵循醫囑。

Zyrtec、ADEZIO和Clarityn緩解過敏糖漿
針對鼻塞、打噴嚏、流鼻涕,診所醫生還常開一些緩解過敏症狀的口服液給娃們,最常見的Zyrtec、ADEZIO和Clarityn,藥店也有賣。


2歲以上的娃就選上面的口服液,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藥片,Zyrtec的分類很細,拿不准買哪個的話,最好去大一點的藥店,有駐店藥劑師給你推薦。

這些針對過敏症狀的藥物,對緩解遺傳性過敏或神經性皮炎引起的瘙癢,也是有效的。
拉肚子
孩子拉肚子的原因很多,喝冷飲、食物中毒、吃了不幹凈的小手、輪狀病毒感染…… 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症狀,腹瀉最重要的是補液,可以給娃多喝水、吃流食,也可以用補液鹽來補充流食的電解質。
家庭常備藥推薦:
Hydralyte補液鹽 Hydralyte補液鹽,甜甜的很好喝,有漿果、橙子兩種口味。不過,常缺貨,可以適當屯幾支。
發燒、嘔吐、腹瀉、出汗太猛引起的輕微脫水,都可以給娃喝點兒。

如果是比較輕的症狀,在補液的同時,配合益生菌調理腸胃菌落。益生菌作用並不確定,但有證據說病毒引起的腹瀉,使用特定品種益生菌可以縮短1天病程。
拜奧biogaia益生菌
瑞典的拜奧biogaia,在娃2歲之前,是我家常備藥之一。
拉肚子和吐奶太多的時候,都是用它來調理腸胃的,新生兒可用,還能幫助緩解嬰兒腸絞痛。這種調理並不是止瀉或者止吐,而是調理腸胃菌落群達到平衡的作用。

lacto GG樂多珠珠、culturelle康萃樂,都是兒科醫生也會開的益生菌。

思密達的蒙脫石散
Smecta的蒙脫石散(Diosmectite),是常見的兒童成人都可用的止瀉藥,只在腸道發揮作用,不進入血液,不會影響肝腎功能。也被很多父母作為家庭常備藥用。
它能夠修復消化道黏膜的上皮組織,也能減少電解質流食,吸附及清除病原體,止瀉效果不錯。(就是吧,蒙脫石散不溶於水,得攪渾濁了喝,很多娃喝不進去,即使是草莓味兒的、橘子味兒的……)

注意!
如果有嚴重腹瀉,或者同時伴有發燒、發抖等症狀,建議立刻看醫生。
如果醫生給開了抗菌藥治療腹瀉,最好問下服藥後多久能吃蒙脫石散和益生菌,一般情況下,先服用抗菌藥物,再服用蒙脫石散,最後用益生菌製劑,每種藥物均需間隔1小時以上。
發燒&不適
說起發燒,很多媽媽都很糾結,心知肚明「孩子發燒其實不是壞事,反而對免疫力有正向的幫助」,但等到孩子真高燒的時候,還是一顆心懸著。
本地醫生的判定標準一般是,38.5℃以下物理降溫即可——溫水擦身、洗溫水澡、睡覺開空調同時上加濕器,都會讓孩子舒服一點。 38.5℃以上可以上退燒藥了,持續3天38.5℃以上,一定要看醫生。
家庭常備藥推薦:
我們在新加坡常見的兒童退燒藥有兩種,布洛芬和斑納杜,主要成分就是Ibuprofen布洛芬和Paracetamol撲熱息痛。
斑納杜Panado
斑納杜Panado,有效成分Paracetamol撲熱息痛(也叫對乙醯氨基酚),是一種非處方退燒、止痛藥,本地家庭的常備。大人有點頭疼腦熱也常常是吃一粒Panadol來緩解不適。 兒童版分了1-6歲和6歲以上兩個版本,用量也根據年齡和體重,有詳細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兩次用藥間隔不可以低於4小時,一天24小時之內給孩子的用藥次數不可以超過4次。

Axcel和DHAMOL
診所醫生常開的Axcel和DHAMOL退燒藥,有效成分其實也是Paracetamol。

Nurofen Nurofen有效成分為Ibuprofen 布洛芬,主要作用是止痛、退燒和消炎,6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吃。相對而言,布洛芬用藥禁忌更多點,所以很多媽媽的首選是Paracetamol撲熱息痛類藥品。

提醒:很多媽媽都知道,以上有效成分是布洛芬、撲熱息痛的兩大類退燒藥,在兒童高燒不退情況下可以混吃。但是!一定一定要看醫生,問診後再根據醫囑進行,不能同吃,要岔開時間,千萬不要擅自給孩子吃。
另外,孩子發燒時,還推薦喝點上面在拉肚子那部分講過的補液鹽,避免發燒造成脫水,水果口味,孩子們喜歡喝。
想必媽媽們看出來了,以上列舉的非處方藥都是對症下藥,也都是診所醫生常開的藥,只是用來緩解一些孩子常見病的症狀。
因為療效都差不多,許多媽媽是按照孩子喜歡的口味來買的。畢竟,藥效再好,喂不進去也是白搭。
在疫情非常時期,一些小病有時候不必要跑去診所,自己在家就可以治癒,還是挺方便的。但是,還是要提醒一下,用藥正確非常關鍵,一定要仔細看說明書。
另外就是,如果3天左右孩子未有好轉,一定一定要去看醫生。
新加坡看醫生的流程 先
說下新加坡看病的流程,跟中國國內的不一樣哦! 在新加坡看病有嚴格的分級診療制度,一般是先去家附近的家庭診所(私人)或者社區診所(公立),一般的小病痛就能解決了。

兒童診所
孩子生病最好去專門的兒科診所,醫生的診斷會更有針對性。我們以前專門請粉絲們推薦了比較贊的兒科診所,大家可以收藏備用:
如果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者治療,診所醫生會幫你寫信、預約時間,讓你帶著去大醫院專科進行治療。 如果是緊急情況,可以直接去公立醫院或者私人醫院的急診。不過急診費就貴了,$100+起步。急診醫生搞不定的話,也是會推薦你去看專科醫生。 所以,如果不是很著急,走「診所→醫院」這個流程是最省錢的,而且也不是很慢(小編前幾天去萊佛士24小時診所看病,上午去的診所,直接拿著預約了下午2:00的專科醫生推薦信去了萊佛士醫院)。
看醫生需要注意的事
你帶娃看醫生的時候,是不是有時也會覺得自己預備不足,該問的沒問完、看完了還是有一堆問題?
下次你預約兒科醫生的時候,帶上這張清單吧!可以爭取醫生同意後,把他與你的對話錄音,或者用小本本記錄下來。這樣,不僅這次病痛能夠更快好起來,以後如果有複診什麼的,也更清晰病程。
好記性永遠比不上爛筆頭。
確認診斷
1.孩子生了什麼病?官方診斷的術語是什麼?您確定是這個診斷嗎?我有XXX的疑惑,您幫我解答下好嗎?
2.孩子在生病的過程中,一般會有什麼症狀,我們要如何應對?
3.什麼情況下或者什麼時候需要來複診?什麼情況算痊癒了?出現什麼狀況,我需要帶孩子直接去急診?
簡單的病還好,如果是複雜的病症,建議請醫生在一張紙上寫下診斷的中英文名稱,我們回家之後還可以在網上查找相關信息,也可以通過網上看診諮詢中國國內的專家。 確認診斷之後,醫生會建議一個療程的治療。 這裡有個重點,絕大多數時候,醫生開藥是針對孩子的病症。但也有些時候,會開一些「心理安慰作用的藥品」來撫慰父母的焦慮,實際上對病程沒有多大作用,比如一些保健藥。 (上次小編看耳鼻喉科,西醫給開了中成藥,我一臉疑惑,這算中西醫結合???後來沒好,又去看中醫,拿著藥問,才知道,那也不算中成藥,其實就是保健藥。)
所以,醫生開了處方之後,還需要問:
確認處方以及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1.這是什麼藥?為什麼要用這個藥?
2.孩子一定要用這個藥嗎?如果不干涉、不吃藥,孩子的症狀會自行消失,恢復健康嗎?
3.孩子吃藥之後,會有什麼幫助?
4.這藥有什麼副作用嗎?如果出現副作用怎麼應對,還要繼續吃這個藥嗎?還是需要立刻停藥並且告訴醫生?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如果孩子已經在吃別的藥,一定要告訴醫生,問一下是否可以同時服用。 有些藥的作用是相同的,同時吃正常劑量,就會出現過度用藥。而有些藥是可以同時吃的,比如常常有家長問,「我已經給孩子用了撲熱息痛退燒,但是體溫沒有下降,我可以繼續用布洛芬嗎?」
事實上,是可以的!但是每種藥都要按規定的劑量和頻率給藥,一定要遵醫囑進行! 吃了藥或者治療過後,什麼時候能恢復健康,我們也得關注。不然有可能把急症拖成了慢性病。
確認療程以及漏服藥物的後果
1.這個藥孩子要吃多久,大概多久恢復健康?
2.如果忘記吃藥/用藥一兩次,會怎麼樣?
3.用藥多久後孩子病情會有改善?會不會反覆?孩子吃藥之後,會有什麼幫助?
4.病情好轉之後,是馬上停藥嗎?還是需要多吃幾天鞏固一下?
5.有沒有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但是更快/更便宜/副作用更小的治療方案?
有些藥物可以立即見效,比如止痛、發燒、拉肚子的藥,但也有些藥比如某些抗生素或者治療哮喘的藥,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見效。這些我們都問清楚了,才能更好了解和預見孩子的病情變化,減少焦慮。
最後,在買藥的時候,最好確認一下確實是醫生開出的藥並檢查下藥物有效期。一般情況下,藥劑師或者護士會協商用藥頻率和劑量,如果沒寫,請他們幫忙寫上,這種事情很容易轉頭就往,別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如果對藥品有任何疑問,立刻詢問藥劑師,如果對回答不滿意,就再次去諮詢醫生。丟臉也比給孩子吃錯藥好,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