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痛來無影、去無蹤,防不勝防。
煩惱時、睡眠不足時、感冒發燒時,頭痛都會隨之而來。
頭痛大致上可分為三種:
偏頭痛(migraine)
緊張性頭痛(tension headache)
叢發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
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的研究顯示,82.7%的新加坡人在一生中會頭痛發作至少一次。
不過,女性偏頭痛的發病率比男性高出兩倍,而且發作時間持續更久,頻率更高,疼痛程度也更劇烈。
頭痛「偏」愛找上女性
偏頭痛往往發生在頭的一側,並集中在一隻眼睛上面,一般伴有搏動,可持續4至72小時。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對聲音和光線的刺激特別敏感。

一側頭痛好過兩側都痛?(ALAMY)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偏頭痛給15歲至49歲女性造成的疾病負擔最重。
難道是因為令女性頭痛煩心的事情比較多?
非也非也。據《紐約時報》報道,這個「頭痛性別差異」的關鍵在於大腦結構。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44名志願者進行一系列腦部掃描後發現:
女性偏頭痛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處理疼痛和自我意識的灰質稍厚,涉及疼痛網絡的大腦結構也較活躍;男性患者卻沒有出現類似的大腦活動或結構特徵。
據研究團隊觀察:
「由於偏頭痛具有遺傳因素,外婆、母親和女兒三代都是偏頭痛患者的情況也不少。」
產後喂母乳 不容易頭痛
誘發偏頭痛的因素有很多:
飢餓、疲勞、酒精、咖啡因、尼古丁、亮光、噪音、血糖起伏、睡眠不足、氣候轉變、氣壓驟降等。
有趣的是,在還未發育前,男性和女性患上偏頭痛的比例其實差不多。
但從青春期開始,女性卵巢會分泌雌激素(又稱「動情素」),因此在月經前後更容易受偏頭痛襲擊。

月經和頭痛的日子又要來了。(網際網路)
巴特倫敦醫學及牙科學院的頭痛專科醫生麥格雷戈(Anne MacGregor)說:
「患上偏頭痛的女性,有一半以上的發作時間與月經周期的荷爾蒙變化有關。」
這是因為在月經期間,女性血清中的雌二醇(主要的雌激素)濃度產生變化,導致三叉神經周圍的細胞和血管更加敏感,促使偏頭痛發作。
(三叉神經是負責感知額頭、眼眶、口周、上下頜等部位的感覺神經。 )
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神經專科醫生帕夫洛維茨(Jelena Pavlovic)指出,一些孕婦也會出現偏頭痛,通常在懷孕初期較嚴重,過了三個月一般就會改善。

孕婦也難逃偏頭痛的折磨。(海峽時報)
不過,產後坐完月子,偏頭痛又會找上門來。
帕夫洛維茨解釋,除了受到產後抑鬱和勞累影響,雌激素迅速下降也可能造成身體機制難以適應,進而引發頭痛。
研究也發現,產後喂母乳的婦女患上偏頭痛的發病率較低,因為哺乳能使雌激素水平穩定下來。
按同樣的道理:
在更年期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不再大幅波動,偏頭痛就會自行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女性需要的止痛藥劑量更大
與偏頭痛不同,緊張性頭痛是頭部雙側都痛,後腦勺和頸部也會感覺疼痛,但不會噁心作嘔。
緊張性頭痛的主要病因是壓力、焦慮或沮喪,在女性當中尤其常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
緊張性頭痛發作次數最頻繁的年齡層是三四十歲的女性,因為她們在家庭、職場和社會上面對更大的壓力,以致晚上更難入眠,因疲勞而引發頭痛。

晚上輾轉難眠,也會引發緊張性頭痛。(聯合早報)
叢發性頭痛則較為少見,多發生在有吸菸和喝酒習慣的男性身上。
這類疼痛集中在眼部的一側或眼眶周圍,可能出現流淚或眼結膜充血等症狀。一旦發作,可能持續數周至數月,而且發作時間多數在晚上。
相信多數人頭痛時都會吃止痛藥,但研究發現,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女性在治療疼痛時需要的止痛藥劑量比男性還大。

止痛藥還是少吃為妙。(海峽時報)
不過,長期服用止痛藥對身體也不好,不妨嘗試這些方法來緩解頭痛:
頭部按摩
冰敷
冷水澡
深呼吸
靜坐
針灸
在安靜昏暗的房間裡休息
多吃雞蛋和香菇,補充維生素B2
麥格雷戈也建議頭痛患者保存一本「頭痛日記」,記錄頭痛發作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可能誘發頭痛的食物和活動,以便醫生進行診斷,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