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女兒情中,新加坡為何又稱「星洲」,有何背景和內涵?
新加坡的別稱很多,舊稱新嘉坡、星島、獅城,星架坡、星加坡、星國、石叻、叻埠、昭南等。《南洋女兒情》中稱其為「星洲」,這是為什麼呢?

「星洲」的形成,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也就是新加坡殖民地成立之前的時期。當時,在19世紀的中國,特別是華南地區,有大量的華人移民離鄉背井來到新加坡尋求機會。到現在,新加坡70%都是華人,是一個靠「華人」撐起來的已開發國家。因此,星洲的來源與我們華人也是息息相關。

首先,是讀音問題。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在馬來文中寫作「Singapura」,也就是獅子的城。當時,這些下南洋的百姓,就把「Singa」讀成「星」,「pura」譯成州,久而久之,順口簡稱為星洲了。

其次,說「星」,是說它的面積太小了。
眾所周知,新加坡面積僅有714.3平方公里,差不多只有廣州(7434平方公里)的十分之一。並且它是城市式國家,全國也只有一個城市......與我們泱泱中華比,真的是「微不足道」。因此,取名「星洲」,就是說它僅是「萬丈星河」中的一顆小星星,是一個小小的城市。

再次,也代表著對美好生活和未來的寄託。
在華人眼中,星星象徵著吉祥和幸福。我們看到星星,特別是流星,就會許願也是因為會這樣的話,是可以「美夢成真」。同時,由於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星星璀璨的夜空在當時的華人心目中成為了一個特別鮮明的記憶。因此取名「星洲」,就是一種美好的祝福和寄託。

最後,也有人說與當年的殖民政府有關。
此19世紀初,新加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作為「東方十字路口」,其地理位置優越性不言而喻,也因此,當時的殖民政府希望能夠將新加坡,建設成為東南亞的一個中心城市,因此將其命名為「星洲」。寓意星星之火,最終可以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