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佳榕兩年半前確診患上骨癌,左腿須截掉並裝上義肢,但他始終樂觀勇敢抗癌。他擅長拉二胡,去年還與學校華樂團參與青年節演出。(聯合早報圖)
過去兩年,當多數學生在適應疫情帶來的轉變時,譚佳榕的「新常態」是與癌症搏鬥,面對疾病反覆無常,以及人生的不確定性。
《聯合早報》報道,華僑中學(高中部)的譚佳榕(19歲)兩年半前確診患骨癌,左腿截肢後,癌症還兩次復發。他經歷三次重大手術、化療,以及裝上義肢後重新學習走路的過程後,去年堅持應考A水準會考,要與一路支持他抗癌的同學一起畢業。
譚佳榕10歲隨父母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目前是永久居民。他在華中就讀中四那年,因左大腿極度疼痛到醫院急診部求醫,轉介專科後確定患上骨肉瘤。
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他坦言曾「躲在廁所哭了一兩次」,但很快便振作起來。
「雖然老天爺對我有點不公平,但仿佛掉入井底,只能往上攀爬。生氣和絕望的情緒是有的,但我那時只想到要活下去。唯有治療才有生機……」
由於癌瘤極為惡性,他須立即化療並動手術。擺在他眼前的兩個治療選項都不輕鬆。其中一個是旋轉矯形術(rotationplasty),即把有腫瘤的腿骨連同膝蓋關節切除,再把小腿下半部轉過來,連接到大腿根,讓腳踝關節成為膝蓋關節,這樣裝上義肢後,較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另一個選擇是保留整隻腿,但把骨骼換為金屬結構,可是癌症復發風險較大。
堅持複習功課順利升高中
他毅然選擇截肢,手術後接受化療,得忍受嘔吐、口腔潰瘍等副作用。2019年下半年他完全缺課,但堅持趁精神好的時候覆習功課。教師將學校試卷帶到醫院或家裡讓他作答,他順利過關並升上高中,隔年初返校上課。
他原以為戰勝癌症,迎來新的開始,豈料2020年3月和10月,癌細胞先後擴散至肺部和胸腔的淋巴結,他又動兩次大手術,但這回每次只休養兩三周。
譚佳榕早前住院時,因化療副作用很不舒服,但看到教師同學寫給他的卡片,以及探望他的同學,他總會精神抖擻。「因此能回校參與活動,始終在精神上給我很大動力。」
他也是華中華樂團成員,演奏二胡。去年他與團隊參與青年節演出,取得特優獎項。
與年紀小患者分享經驗
抗癌期間,他也接受醫生的建議,義務到醫院探望年紀小的骨癌患者,分享抗病和裝義肢的經驗,為他們加油打氣。
對於會考成績即將本月放榜,他以平常心看待。抗癌症的經歷讓他對醫療技術產生興趣,他的目標是報讀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醫藥工程系。
由於服用抗癌藥引起副作用,他的右腿胯骨關節組織疑似有壞死現象,目前與醫生探討治療方案。
前路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可他保持一貫的理性和坦然心態,只希望癌症不會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