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東部德福工業區走入歷史 在老字號食品廠家消失前 細細品味它們的故事

2021年11月25日   •   7萬次閱讀

新加坡東部的德福工業區還保留不少食品加工業,有些老字號食品歷史比建國悠長,有些傳統食品手藝堪稱本地碩果僅存,多年來吸引本地和外地美食家到此尋味。隨著工業區重建計劃推進,落戶德福工業區的食品業者逐一搬遷。

《聯合早報》記者走進德福工業區,體驗食品製作現場的感官刺激,品嘗好手藝,感念人情味,思考本地傳統飲食文化傳承的現實壓力。

德福工業區建於1970年代,位於後港3道附近,主要為重新安頓烏美一帶惹蘭羅拔(Jalan Lobak)、麥波申一帶惹蘭安格烈(Jalan Anggerek)和碧山一帶惹蘭柏民賓(Jalan Pemimpin)的中小型工廠。30年租約於2014年期滿前,廠商已積極向政府表達繼續留下來的意願。

隨著濱海蓄水池及榜鵝—實龍崗蓄水池竣工,德福一帶落在集水區內。考慮到廢料處理問題和善用土地資源等因素,建屋局在2012年宣布把德福工業區納入工業重建計劃。根據當時的官方數據,這個傳統工業區有1046家廠房,在第一階段發展計劃下受影響的有219家,其中105家從事食品工業,它們可搬遷到新建成的勿洛食品城(Bedok Food City)。

裕廊集團於2018年接管屬於建屋局的工業單位和工業地段租約。第一批受影響廠房原訂於2017年搬遷,基於種種因素,加上冠病疫情來襲而一再展延。據記者了解,裕廊集團給予期限是今年底,但廠商有的仍無法找到理想地點,或計劃搬遷但是新廠房裝修受疫情耽誤。

魚肉加工善用機械 開拓業務以人為本

在德福工業區第25座和第26座設有三間廠房的圓源(Nyee Guan),同樣有40多年歷史。不同的是,與徐新榮年紀相若的劉春亮(68歲),依然雄心壯志,在不對品質妥協的前提下,不斷研發機器取代人工。

劉春亮家境一般,學歷不高,10多歲到巴剎魚攤當助手,邊看邊學,從取魚肉到做魚丸,最後在紅沙厘(現實龍崗花園)巴剎創業,開始是純手工製作,後來引進機器,擴大生意,1997年底搬到德福工業區。

釀豆腐需要人工處理食材的釀件,所以這間工廠的「人氣」最旺。(龍國雄攝)

工廠在半夜燈火通明,趕貨給巴剎和小販。記者早上8點開始採訪時,魚丸工廠在做後期清潔工作;另一間工廠在煮魚餅,準備下午油炸。這個時候,最熱鬧的是手工製作釀豆腐的工廠。

劉春亮有一套以人為本的生意經。他研製了很多機器,可一站式製作魚丸,以及自動生產福州魚丸、香菇肉丸、各種形狀魚餅。機器生產可以節省人手,提高生產力,同樣分量的魚餅,原需要五個人切,切魚餅機器只需一人操作,切出來厚薄一致。他說:「重複捏魚丸、切魚餅的工作又悶又累,一個好老闆要讓工人開心,他們就不會跑。」

除了機械化生產的魚丸和魚餅,圓源魚丸食品工業的老闆劉春亮也售賣各類手工釀豆腐。(龍國雄攝)

劉春亮的創造力令人佩服,連清洗盛裝魚丸的塑料桶都有專用機器,三兩下子把塑料桶里徹底洗凈。

節省下來的人手,劉春亮另有安排。工廠已達八九成機械化。員工一天10小時工時,可投入生產更多手工釀豆腐。例如製作鮮蝦水餃,由機器擠出固定分量的豬肉餡,但須人工為每份肉餡加一隻蝦,把水餃皮粘合。

因為老闆暖心的出發點,讓冰冷的機器有了溫度。圓源採用印度尼西亞自家工廠供應的黃尾魚來製作魚丸,以及精選來自斯里蘭卡的魚漿,調配後製成魚餅和釀豆腐魚餡,不摻粉和防腐劑,嘗起來特別有魚味,還夾帶濃濃的人情味。

釀豆腐版本的「壽司」,用腐竹皮包裹魚漿和蟹柳。(龍國雄攝)

為搬新工廠費盡思量

為了搬廠的事,劉春亮心煩了好一陣子。他說:「勿洛食品城沒有辦法給我足夠空間,可提供的電力也不夠,我有很多機器。最後在兀蘭工業區找到一家工廠。地點找到了,接下來要設計和進圖,我睡覺前都在想要怎麼安排,一天睡不到三四個小時。現在疫情又很難找到裝修工人,不知道趕得及年底搬嗎?不然要拖到過了農曆新年……」

年底到農曆新年期間是圓源最忙碌的時候。除了做批發生意,也做門市,很多人會直接開車過來,為火鍋、燒烤和團圓飯進貨。搬新廠後圓源的成本提高許多,劉春亮得投入更多機器提高產量,並擴大行銷通路,如進軍海外及擴大零售市場。起家的實龍崗花園巴剎攤位仍保留,疫情暴發以來,產品已在Shopee和Qoo10售賣,也供應給一些直播平台。

圓源魚丸食品工業

地址:Blk 26 Defu Lane10 #01-184 S539207

電話:62804333

營業時間:早上9時至中午1時(周一休息)

本地碩果僅存手工腐竹 手作傳承豆香

好些中小型食品加工業者於1978年起在這裡落地生根,儘管面對外來競爭,資金與員工等重重挑戰,仍不忘初心地經營祖傳生意。我們出國時喜歡參觀傳統手藝工廠,本地這些不起眼的小工廠,鐵門背後其實蘊藏著珍貴的人文遺產,就像這家本地碩果僅存的腐竹製作商。

財記(Chye Kee)只開一個小門,走進後別有洞天。一格一格的豆漿,一張一張的腐竹,構成一幅懾人的時光倒流畫面。豆漿表層遇熱形成薄膜後,老闆徐新榮(69歲)用小鏟刀劃一划邊緣,然後徒手輕巧地「拎」起一張腐竹(老闆口中的「新鮮豆皮」),掛在架子上。

當豆漿表層結成膜時,徐新榮就徒手將腐竹拎起。(龍國雄)

煤氣爐火一直開著,傳出「呼呼」聲,猶如煮炒攤開大火煮食。老闆就在這樣悶熱,吵雜,昏暗的空間重複著同樣的節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腐竹才不會太薄或太厚。

沉浸在豆香之中,看著老闆熟練的動作,賞心悅目。當得知老闆是從晚上10點開工,一直做到隔天下午4點時,心裡的激動像滾燙的熱豆漿都溢出來了。

徐新榮從夜晚至隔天下午,不間斷地重複拎起腐竹、晾在架子的動作。(龍國雄攝)

腐竹製作從深夜到隔天下午

製作新鮮豆皮的手藝是徐新榮的祖父傳下來。最早徐家是在惹蘭哈芝卡林(Jalan Haji Karim,即現在的德福工業區)製作腐竹,那個甘榜聚集了五六家同行。甘榜拆遷後,徐新榮與家人先後搬到附近的惹蘭甘民(Jalan Kambing)和佛羅倫斯路(Florence Rd),當時的生產都在亞答屋內,一直到1970年代末搬到德福工業區後,才有一家正式工廠。

從前用木柴和火炭,徐新榮搬到德福工業區裝置了煤氣爐。他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解釋道:「用柴火很辛苦,下雨空氣潮濕時很難起火。其他人改用蒸爐,我應該是唯一一家改用煤氣爐的——煤氣爐煮出來的比較香。」

徐新榮夫婦與兒子晚上10點到工廠開始忙碌的一天,黃豆已預先浸泡五個小時,研磨成豆漿後再過濾,煮滾了輸送到格子內持續加熱,溫度保持在攝氏六七十度,表層結膜拿起晾在架子。豆漿怎麼可能不燙,但徐新榮雙手利落地拿起腐皮卻像是沒有感覺到燙熱,他說這樣子比較快,像台灣和日本那樣用竹棒多了一層工序。

太太邱桂蘭(69歲)過一會兒就將晾在架子上的豆皮收起,坐回位子弓著背,將一張張腐竹折成長方條,包成3公斤一包。

兩人重複著同樣的製作工序,從深夜11時一直作業到隔天下午,即使是訪問過程中也沒停下。收工前,徐新榮會將最底層拿起來晾乾,做成干腐竹。他說:「最下面的是精華,有黃豆的天然甜味,做成干腐竹,可以炸來吃或炒菜,很香的。有些人要拿到太陽底下曬,我們的不必,工廠裡面就很熱。」

邱桂蘭將腐竹折成長方條,包裝好後由兒子負責送貨。(龍國雄攝)

財記的顧客主要是賣齋菜的(做素肉)和素料店,也有一些散客會上門光顧。1公斤豆皮售價約$13。記者用財記腐竹來煮腐竹薏米糖水,按老闆娘的指示,在薏米煮開後才將腐竹放下去,滾10分鐘已香滑味美!完全沒有腐竹煮不軟的問題,糖水也瀰漫著豆香,多麼令人感動的古早味。

祖傳三代卻前路艱難

在徐新榮的記憶中,他念小學時本地還有十多家同行,很多是由客家人經營,如今卻只剩下他一家。他說:「這個行業時間長又辛苦,賺的不多。馬來西亞或其他地方進口的干腐竹比較便宜(便宜售價具競爭力)。不過,我們用的是非基因改造的黃豆,而且沒有任何添加物。這種手工的東西很難機器化啦!我們現在也老了,一個星期只做三天。以前還有賣豆支和腐皮,現在只做這種新鮮豆皮。我的兒子想繼續做下去,自己當老闆,我們就幫他咯!如果有人要頂下來,可以考慮。」

徐新榮和邱桂蘭夫婦默默守著本地最後一家手工腐竹製造行「財記」,樸實憨厚的兩人,笑得靦腆。(龍國雄攝)

徐新榮仍未物色到新地點,還頻問記者有沒有好介紹,主要因為租金太高。無論搬到何處,相信工廠會是一番新風貌,今日所見的傳統景象將成為明日的歷史照片。

財記腐竹製造行

地址:Blk 19 Defu Lane10 #01-306 S539200

電話:90710276

營業時間:早上7時至下午3時(周二、四和六)

在地烘焙 留住新加坡咖啡香

德福工業區還有一大特色——空氣中瀰漫著咖啡香。喜歡喝傳統咖啡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以為所有咖啡豆都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得知本地還有炒咖啡豆工廠時感到很驚訝。

德福食品加工區幾排有地廠房原有四家炒傳統咖啡工廠,其中兩家已結業,剩下金源源和映城還在經營。

黑壓壓的工廠讓人感到好奇卻又不敢進入,其實金源源咖啡(Kim Guan Guan,簡稱KGG)歡迎記者參觀。

烘焙咖啡豆基本工序是將咖啡豆倒進滾爐翻炒20至25分鐘,期間得細聽咖啡豆是否已因水分蒸發而變得清脆,細看色澤,細聞味道。

烘焙傳統咖啡的師傅忍受著高溫濃煙,加倍用眼耳鼻和用心,炒出包裹著砂糖和黃油的亮澄澄咖啡豆。(李健瑋攝)

咖啡豆在翻炒時,師傅開始把在鍋內的糖煮成金黃色液體,接著把溫度高達攝氏240度的咖啡豆,倒入滾熱的糖漿內混合,再加入牛油。包裹著糖衣和牛油的咖啡豆倒入大型攪拌爐時,需要多把風扇降溫至攝氏七八十度,這時工廠瞬間煙霧瀰漫。

烘焙咖啡豆時加入牛油,能讓咖啡喝起來更順滑,也充分體現新加坡咖啡的特色。(李健瑋攝)

記者還在為眼前所見感到「震撼」之時,原本在悠然喝著咖啡的師傅已就位,迅速拿起鏟子奮力翻動咖啡豆,避免豆子粘在一起。關鍵時刻只有短短十來分鐘,得抓緊!接著師傅將咖啡豆裝進麻包袋,然後繼續喝咖啡和吃麵包。看起來一派怡然自得,這是得練就多少年的功夫啊!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