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好的咖啡豆倒進攪拌器後,師傅須不停翻攪,避免咖啡豆燒焦。(李健瑋攝)
咖啡豆冷卻後,再研磨成粉和包裝。如此耗時耗力的技術工序,令許多業者選擇退場,或把主場搬到營運成本較低的馬來西亞。金源源老闆孫利順(54歲)卻有著他的執念,那就是「新加坡咖啡」。

金源源咖啡的老闆孫利順,希望更多消費者品嘗到香濃美味,不酸不苦的新加坡咖啡。(李健瑋攝)
他強調:「新加坡烘焙的咖啡不應該統稱為南洋咖啡。在新加坡,傳統咖啡的比例差不多都是60公斤咖啡豆加18公斤糖,在馬來西亞60公斤咖啡豆,有些廠商會加到50公斤糖,泡出來的咖啡味道很不一樣。在本地炒咖啡豆,雖然成本很高,工人也難請,但自己看得到,比較可以控制品質。」金源源咖啡選用的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

金源源為咖啡頭手提供沖泡工具,還指導他們如何沖泡出好喝的新加坡咖啡。(李健瑋攝)
除了烘焙優質的新加坡咖啡豆,孫利順也率先採用衛生便利的鋁箔包裝袋,還花了許多年扭轉咖啡頭手對咖啡鐵桶的偏愛。他也指導咖啡頭手如何泡製香濃美味的新加坡咖啡,這才不會浪費好的咖啡豆,讓食客見識到傳統咖啡不酸不苦,口感精緻。

金源源棄用傳統鐵桶,改以鋁箔袋包裝咖啡豆更衛生便利。(李健瑋攝)
從本地批發到海外零售品牌
回想當初,孫利順並不愛喝咖啡。他在服完兵役後,前路茫茫時有人找他合作批發咖啡粉:「之前我對咖啡豆一竅不通,合伙人問我要不要一起,年輕人就敢敢做。當時我們只是單純進貨,然後把咖啡粉批給咖啡攤位。
「兩年後他退出,我一個人扛下來,慢慢試著自己進咖啡豆,然後請工廠炒,可是品質很難控制。後來我自己炒咖啡豆,因為沒有自己的地方,租過店屋的後巷、角落和半間工廠,有人投訴就得搬。」1995年孫利順終於在德福巷租下一間廠房,他形容為「自己的屋頂」。
25年來金源源從一間廠房發展到四間廠房,孫利順除了做批發生意,也開發面向消費者的較健康獨立袋裝產品「金隊」(Kim's Duet)。金隊是為日後進軍中國鋪路的新註冊品牌,之前都稱金源源,目前可在好超市(HAO Mart)和金隊網站購買。記者有緣喝到一杯老闆親自沖泡的無糖咖啡烏,即使轉冷後也非常順喉,還能嘗到絲絲甘甜和淡淡果香。
搬到勿洛食品城後,烘焙、研磨、包裝和貨倉將在同一屋檐下,省卻在廠房之間輸送的麻煩,也可以完善整個流程。孫利順計劃未來開放工廠讓公眾組團參觀,尤其是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接觸到新加坡咖啡文化。此外,他也準備開發冷泡咖啡等多元化產品,打入年輕人市場。
雖然對即將搬到勿洛食品城充滿期待,孫利順對德福工業區還是有一份不舍:「怎麼說我會有今天,也是因為搬來這裡。記得剛搬來的一兩年後,工廠還發生大火,幸好當時有做了防火隔板,所以沒有燒到隔壁,我們收拾整理三四天後重新開工。」
孫利順希望從這裡啟程後,將邁向一條更寬廣的道路,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香濃帶勁的傳統咖啡,美味完全不輸給西式咖啡,因為得加入糖和牛油,烘焙考功夫又成本高。的確,我們願意付四五元光顧咖啡館,卻很少感恩咖啡烏一杯只賣一元多。
金源源咖啡貿易
地址:Blk 24 Defu Lane10 #01-224 S539205
電話:62815055
營業時間:早上9時至傍晚5時(周一至五)/早上9時至中午1時(周六)
繼承父遺願 守住祖傳海南沙爹醬
6年前才搬到德福工業區的金桔沙爹(Kim Keat Satay),是奔著「趕搬」而來。
老闆黃德祥(40歲)告訴記者,父親原本在德福2巷租著另一家工廠,當聽到這一區可以優先到勿洛食品城抽籤,而且剛好有空廠,父親就當機立斷租下。這樣做決定很有意思,就像組屋一旦宣布納入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會吸引買家。

金桔沙爹老闆黃德祥繼承祖業,也實現父親搬到新廠的遺願。(龍國雄攝)
黃德祥的祖父早年在福建街擺路邊攤,後來搬進咖啡店。因為住在大巴窯金吉區(Kim Keat),所以父親接手後取名「金桔」。搬到這裡之前,父親曾在德普路(Depot Rd)、淡濱尼和宏茂橋等多處經營。
金桔主攻海南沙爹,有雞豬牛羊四種,以及配搭沙爹的飯糰。黃德祥說:「工人先處理肉類,將表皮、油層和肉分開,切塊腌制後串成沙爹,供應給沙爹攤販。每天新鮮製作的沙爹醬是賣點,攤販覺得夠濃夠味。一些攤販會加入黃梨汁,變化出自家風味。」

金桔製作沙爹時混合肥肉,吃起來更軟滑油香。(龍國雄攝)
年底聖誕節至元旦前夕是旺季,熟客會親自到工廠購買。雞肉、豬肉一支$0.44,牛肉、羊肉一支$0.48;一種口味最少買一包50支。

工人會先處理肉類,將表皮、油層和肉分開。(龍國雄攝)

沙爹包裝成50支一包後就冷藏,準備送貨給攤販。(龍國雄攝)

金桔主攻海南沙爹,有雞豬牛羊四種,以及配搭沙爹的飯糰。(龍國雄攝)
疫下執行父親搬新廠心愿
在幾年前見雙親年紀漸長,身為獨子的黃德祥於是繼承家業。去年無法堂食的兩個月,生意跌剩10%。如今說起來黃德祥直搖頭:「沙爹不是主食,打包回家也不好吃,銷量肯定不好。現在晚上10點半之後就不可以堂食和喝酒,小販中心有時晚上8點多就沒有人了,所以我們的生意還是無法回到疫情前。」
在為生意發愁之時,黃德祥又面對另一打擊,父親今年初在睡夢中過世了。「很突然,他一句話都沒有交代就走了。2019年他已經抽籤,選好新的工廠單位,卻因為疫情一直拖著。他已有完整的設計,像是機器要放在哪裡,還找了朋友做裝修,都安排好了。我現在繼續執行他的計劃,完成他的心愿。搬到新廠後租金和雜費比現在高出許多,我就得拼了。」
他準備待疫情好轉後,接手一些年邁沙爹攤販的攤位,打出自家名堂,售賣更多產品,如烤雞翅膀。

以機器代勞串沙爹,可節省許多人力。(龍國雄攝) 金桔沙爹食品工業
地址:Blk 25 Defu Lane10 #01-210 S539206
電話:62826113
營業時間:早上9時至傍晚5時(周一至六)
採訪後記
識途老馬都知道德福工業區是個挖掘好料的寶地,尤其是農曆新年前,購物團會包巴士來掃貨。這裡的食品加工行業非常多元化,而且多是本地家族生意,包括傳統醬園、鮮雞處理工廠、堅果生產工廠、冷凍海鮮工廠、豆製品製作廠、烏打製作廠、傳統粿餅製作廠等。

德福工業區的部分有地廠房是傳統食品加工業者的聚集地,一些已覓得新去處,一些選擇結業。(龍國雄攝)
原本要採訪的魷魚零食製造商,以及隔壁準備結業的筍粿生產商,因為不可預見的狀況而無法進行,非常可惜。好些商家也已搬到新廠或結束營業,記者來得可能有點晚了。
幸好還及時把握到一些。採訪過程中不難發現,無論是父親與孩子,老闆與員工,廠商與鄰居之間,都由無形的情感連繫在一起。所以,即使沒有舒適整潔的工作環境,人們還是掛著和善的笑容。廠商之間建立起難得可貴的社區精神,將隨著德福工業區走入歷史。畢竟之後各分東西,新式多層廠房也很少是近距離至開門見面就能打招呼。
好些廠商反映,德福工業區一間廠房的租金3000多元,新地點加上垃圾分類等雜費,成本增加近兩倍,這對無力拿出大筆裝修費及無心大規模擴展業務的廠商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
我們所謂的蘊含人文氣息的傳統行業,往往很難與金錢走在平行線上。當時代催促的步伐加速時,有些業者掉隊了,這不僅是食客舌尖上的損失,更是下一代精神上的缺失。是否應該給予傳統食品加工行業更多的幫助,讓它們有更從容的空間,把本地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陳愛薇 攝影:龍國雄 李健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