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新加坡的醫療保健需求也日益增長。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衛生部控股自2011年開始就定期地從中國招聘醫學院畢業生,以填補當地醫療機構的空缺。
至今已有超過180名中國醫生在新加坡工作,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衛生部控股自2011年開始,每年都有計劃地從中國招聘在當地受教育的醫生。至今已從中國招聘超過180名醫生,大部分仍留在公共醫療機構服務。
中國醫學院畢業生
衛生部控股將在今年8月至11月,在中國北京面試有意來新加坡行醫的中國醫學院畢業生,能在明年5月之前來新工作者將獲優先考慮。
衛生部控股說,招聘策略是為了滿足新加坡人口快速老齡化的預期需求。「在新加坡行醫的90%以上是本地醫生,但我們不分國籍,重視所有醫生的貢獻。」
這種招募方式並不是新加坡獨有的做法,很多國家都在尋求外籍醫生來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問題。例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也都招聘了大量的外籍醫生。但是,對於外籍醫生來說,除了面臨語言和文化障礙外,還可能面臨職業歧視和身份認同問題。
新加坡承認中國四所醫學院
根據新加坡醫藥理事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官網去年9月更新的信息,新加坡從2009年起,承認中國四所醫學院,即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所頒發的醫學文憑。醫理會只承認這些醫學院的七年制醫學碩士和八年制醫學博士學位。

(圖:來源自網絡)
適應英語溝通環境
成來新工作初期最大挑戰
王醫生是一名來自中國的醫生,他於2018年來到新加坡,加入了當地一家醫療機構。在那裡,他負責診治病人,為他們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儘管在開始的幾個月里,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王醫生面臨著一些困難,但他通過努力學習英語,逐漸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現在,王醫生已經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了3年,他的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得到了當地居民的認可和讚譽。他表示,他很喜歡新加坡這個城市,尤其是這裡的人們都很友善。

(圖:來源自網絡)
中國醫生小張在新加坡從事醫生工作已經有四年了。
他說,自己在新加坡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雖然小張曾經在中國學過英語,但是來到新加坡後,他還是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和語言環境。此外,小張還經常遇到患者和同事的歧視和偏見,因為他不是本地人。
然而,小張還是堅持留在了新加坡,他認為這裡的醫療系統非常先進,能夠提供很好的工作機會和培訓機會。此外,新加坡的工作環境也比中國更加穩定和安全。雖然他也有想家的時候,但是他覺得這裡的工作讓他很充實,也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

(圖:來源自網絡)
小林畢業於中國某名牌大學,曾經在中國參加過一些醫療志願者活動。在中國的農村醫療站,她看到了許多貧困和疾病帶來的苦難。來到新加坡後,小林決定加入衛生部控股的行列,為更多的人提供醫療服務。雖然她在工作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是她覺得這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據悉,第一批從中國來新加坡工作的醫生共有20多人,他們如今已在新加坡工作超過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