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小販中心。(聯合早報)
作者 宣萱
很多人會覺得在新加坡這個繁榮的都市,很難找到人情味的地方。
但是我認為,我們的小販中心除了有美食,還有「美味」的人情。
我親自經歷過很多有人情味的人,正確來說,是有人情味的陌生人。
一次我和姐姐在小販中心和另外兩個Uncle(在新加坡所有上了年紀的男人,一律被稱為Uncle)拼座。
在等待姐姐去買食物時,Uncle的朋友經過,便與他們寒暄幾句。在他離開時,Uncle的朋友突然轉向我問道:
「吃飽了嗎?還沒有的話,我去幫你買一份。」
我尷尬的回說:「我們不認識的。」
Uncle的朋友說:「沒關係,一樣。」
這不就是人情味嗎?一個不認識的人關心我是否肚子餓,並且願意請我吃飯。

麥士威小販中心。(聯合晚報)
還有一次,我在小販中心打包魚圓面。結帳時我看了一下價錢表,我以為是4元,正想掏錢時再問攤主多少錢,攤主回說4元2角, 要打包帶走必須多付2角盒子錢。我一時找不到2角錢,攤主就說:「有嗎?沒有就算了。」
這也是一種人情味,不為難他人的人情味。
2角錢對我們雖說不多,但是如果我們不給,攤主本錢就會提高,但她卻願意不為難她的客人。

魚圓面。(新明日報)
有經常上巴剎的人也會注意到,巴剎里也有很多人情味。
一次我姐有一段時間沒去某個熟悉的豬肉攤,再回去光顧時,攤主會說聲:
「好久沒來了」。
一句「好久沒來了」,滿滿的人情味,顯示攤主有在關注他的顧客。
姐姐回說:「最近忙,添了個孫」,然後與攤主繼續接著聊家常。相反的,如果網購就不可能感受到這種人情味了。

圖為民眾在巴剎內的豬肉攤位前排隊購買新鮮豬肉。(聯合早報)
所以我說人情味是處處在的。我們應該把收到的轉送出去,讓人間有更多的溫暖,尤其是在疫情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