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悶聲發大財的新加坡,今年突然吸引了全球目光。越是在重量級對抗的前沿,往往越是需要一個穩妥的溝通管道。
從六月份全球矚目的特金會,到十一月份的中美「新經濟論壇」,多場高層對話論壇,都選在了新加坡。
每一場的會談結果,都足以影響世界格局,每一位參會嘉賓,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
不過,新加坡承載的不僅僅是這些短暫停留的高層智囊,他還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名人長居與此。
例如影視明星李連杰、鞏俐、趙薇夫婦、張柏芝、徐若瑄,商業大佬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孫彤宇,海底撈創始人張勇,金融大鱷羅傑斯,澳大利亞礦業大亨廷克勒,Facebook 聯合創始人薩維林等等,紛紛入籍新加坡,或者成為永久居民。
為什麼這些重量級嘉賓和領導人的會面,尤其是涉及到現在全球最大兩個國家之間的對話,都選在了新加坡?而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富豪放棄美加澳的綠卡機會,反而選擇這個彈丸之國?
01
連接中美的樞紐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國際地位都非常特殊,夾在全球最大的兩個國家之間,更像是一座開放的橋樑,一個銜接美國和亞洲的國際樞紐,更聚焦一點,是連接中、美。

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屬於「通道型重心區」,這裡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航運通道。新加坡因轉口貿易而發家,因此被稱為轉運中心。
這也意味著,它很容易與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建立聯繫。來到新加坡的貨櫃,每10個中,有9個都運往了其他的國家或地區,比如中國、美國、歐盟、東南亞。這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四個貿易夥伴。
在中國組裝的產品,很多零部件的生產都來自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以初級製造業為主的東南亞國家,然後通過新加坡轉運到中國,完成組裝和最後的加工,再出口到全球各地。
而新加坡(東八區)、紐約(西五區)、倫敦(零時區)這三個國際金融中心所在的時區,恰好能夠讓全球的資金不分晝夜的流動,保持各地金融市場的延續性,也讓亞洲金融市場與歐洲大陸和美國完美銜接。
因此,當全球最大的兩個貿易國發生衝突的時候,新加坡這個樞紐國的作用就開始顯現。
今年11月6日,首屆中美「新經濟論壇」在新加坡召開,是有特殊寓意的。
這個會議的定位,對標的是每年的達沃斯論壇。會議邀請了中國、美國的數位高層和智囊團,以及多位商界和政界人士。首屆舉辦地點原本定在了北京,以突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但由於原定的時間與上海的進口博覽會時間接近,於是將會議地點從北京改到了新加坡。
據紐約時報報道,主辦方之所以選擇了新加坡,「是因為它是世界領先的國際和商業中心之一……搬到新加坡可能更容易使這次活動受益」。
02
2018年是新加坡的高光時刻
新加坡作為樞紐國,貿易衝突對它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2018年,是新加坡重回高光時刻的一年。
短短几十年里,新加坡從過去的小漁村,發展成一個以高端服務業和製造業為主要陣地的國家。
機電產品和礦產品是新加坡的主要出口產品,其中有接近一半(47%)的出口產品屬於高科技,有接近三成的出口產品屬於資訊通信領域。而這些領域,恰好是美國開給中國的關稅清單里,被「重點關注」的對象。
很快,持續了一年半的貿易頹勢後,從今年三月開始,新加坡的進出口貿易增速像吃了興奮劑一般,從增長停滯狀態迅速翻盤。到今年10月,進出口貿易增速均達到20%。重回去年年初的高光時刻。

(新加坡統計局:新加坡的進出口貿易增速也在2018年逆勢上漲)
而轉口貿易也同樣在今年年初擺脫低谷,截至今年10月,轉口貿易增速同比上漲26.4%。

(新加坡統計局:新加坡轉口貿易每個月漲幅也在18年擺脫低谷)
不光經濟如此,新加坡的樓市,也是首次突破香港的壓制。
當中國和大部分東南亞國家每年保持5-7%的經濟增速時,新加坡的表現稍顯遜色了。
當中國大部分城市陸續上演樓市造富故事的時候,新加坡的房價卻連跌數年。
但當中國樓市啞火,香港房價走入下跌通道之際,新加坡的豪宅卻逆勢上漲。
今年,全球最貴樓市香港神話破滅,違約現象增多,部分偏遠地區樓盤降價幅度超過20%。即使是作為身份象徵的高端房產,市場也冷了下來,從去年年中開始,房價增速下滑非常厲害。
香港和新加坡,同為亞洲金融中心,常常在經濟和房價上被拿來比較。
在香港高端地產萎靡之際,新加坡反而從沉寂了三年的市場裡迸發了。二者的房價漲幅在今年一季度出現交叉,隨後,新加坡大幅甩開香港,今年第三季度高端地產房價漲幅達到13%,而此時的香港,漲幅不到6%。

(新加坡的高端地產在今年一季度超越香港)
新加坡甩開香港的,不止是被全球富豪視為身份標誌的豪宅市場。在重要經濟指標上,新加坡的腳步,明顯走得更快。
2010年,新加坡GDP總量超越香港,人均GDP領先香港的幅度也越來越大。


雖然同為亞洲金融中心,但新加坡的經濟結構,要比香港更多元化,面對外部衝擊的抵抗力和恢復能力也更強。
新加坡的工業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約為96%,支柱性產業為製造業19.1%、批發&零售貿易17.6%、商業服務業14.8%、金融&保險業13.1%、運輸和倉儲17.6%。
而香港此前將發展成功的輕型製造業轉向中國內地,而且轉移得非常徹底,沒了實體經濟優勢,只靠服務業支撐的香港,逐漸喪失了增長動力,很難走出低增長的格局。
上世界70年代,製造業占香港GDP的比重高達30%,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有超過20%的比重。但到2010年,這個比例已不足1.7%。同一年,新加坡的GDP,正式超越香港。
現在,新加坡仍然可以依靠高端製造業這種高附加值的產業,維持相對穩定和長期的增長勢頭。
而香港,只剩下被高房價綁架的服務業。
03
為什麼中國的富豪都喜歡去新加坡
新加坡的增長勢頭和產業優勢,正在碾壓香港。這些年,它對人才引進的力度,也遠勝於香港。
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除了自身的產業結構,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它有著比香港更年輕和龐大的勞動力人口。
去年夏天,海外掘金曾經統計過全球主要城市的人口變化情況。
2016年,香港總人口734.7萬人,五年增長27.5萬人,年均增長率1.98%;
2016年,新加坡總人口560.7萬人,五年增長42.4萬人,年均增長率0.96%。
而在新加坡這五百多萬人中,有165萬人屬於長期居住在新加坡的外籍工作者。新加坡政府在吸引外籍專業人士上,出台了很多有吸引力的政策。
例如,新加坡企業於2013年9月前雇用的外籍員工,並支付的中介費、家屬安置費等等,可以為企業減稅,從而鼓勵企業雇用海外優秀人才。
新加坡在2007年開始,還推出了「個人就業許可證」,外籍人士就算離職,也無需立即離開新加坡,並可以有6個月的緩衝期,在新加坡尋找新工作。
此外,新加坡也放寬了留學生畢業後成為新加坡永久公民的門檻,從2017年12月起,在新加坡的留學生也可以申請PR了,不需要邀請函,也不用先拿到工作證。
這些政策,對於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強的。對於中國人而已,新加坡高達74%的華人比例,也讓中國人在這裡既能夠更快融入社會,又能夠與國際接軌。

(新加坡統計局:新加坡華人占比74.3%)
香港樓市和經濟遇冷之際,新加坡迎來高光時刻。尤其是處於亞洲和美國溝通和經濟樞紐的關鍵位置,在當前的特殊局勢下,反而更容易抓住機會翻盤。

全球樓市降溫之際,巴菲特為何加倉倫敦房產?「不盲目追高,也不錯過每一個潛藏的機會。」這是巴菲特的投資邏輯。
11月29日(周四晚19:00),倫敦項目線上分享會,重點分析倫敦中心三區托特納姆地區投資價值及Hale works項目介紹,識別二維碼馬上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