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租房記
上周,我們搬到了在新加坡新租的房子裡。在新加坡租房是一個蠻有趣的體驗,有很多地方跟在國內租房是蠻不一樣的,把這個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到底有啥不一樣呢?

在新加坡租房分成三種,一種是「Fully Furnished」全配家具的房子,一種是「Partially Furnished」半配家具的房子,還有一種是「Unfurnished」不配家具的房子,所以有很多房子是屬於半配或者不配家具的。

上圖是當地租房app上,通常會讓租客先選擇這三種家具配備的情況,作為篩選條件。
所謂的半配就是說,只是配有一些簡單的廚衛、基本的家具(比如說一張餐桌、一個小沙發),還有一些基本的電器產品,比如說冰箱,在中國也基本上是類似的情況。
不配家具的房子,大家也可以這樣去理解,就是「把房子倒個個,掉不下來的東西都是房東配。如果有要掉下來的東西,那對不起,這個東西就得自己配了。」
不過,在新加坡很多房子的冰箱、洗衣機、烘乾機都是嵌入式的,或者是固定在地面上的,在裝修的時候,房地產商就安裝好了,所以這些一體化的電器,也「掉」不下來,所以也算是標配。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這麼多房子不配家具呢?
這裡面就有很多原因啦,比如說,很多人會覺得家具是很私人的東西,或者是像穿的衣服一樣,是個性的體現。所以如果搬家,家具也會跟著主人走。
甚至聽說有從國外搬到新加坡,準備中長期工作或者生活的人,會用貨櫃把自己家鄉的家具從海外運過來,他覺得這樣會有家的感覺。
那對於租客來說,我既然自己有,我也不想用別人的,那房子裡的家具對我來可能就是個累贅,希望上一家租客能把房子完全清空。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房東不配家具的租房習慣。
所以呢,我們就很「幸運」地租了一個「Unfurnished」不配家具的房子。當然自己去打包和買家具也是一種樂趣吧。

上圖是當地app上的房子示意圖。很多是這樣的「空房」出租

第二個跟國內不同是,這裡的房東跟房客各有一個中介。
很多朋友說,在國內基本上是一個中介溝通兩頭的情況,但在新加坡,房東和房客卻是各有一個自己專屬的中介的,每個中介只為自己的僱主說話,那就意味著我的房產中介,就會拚命的去跟對方的中介溝通,提出我們的要求,當然對方的中介也會代表房東,跟你講一講他的要求。
所以這就出現一個情況就是,房客和房東是永遠不見面的,他們也不太可能進行任何直接的溝通,更談不上產生矛盾和糾紛了,因為矛盾大打出手的情況也完全不可能出現,因為雙方的中介都代表各方利益完成了協商,這個是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點。

上圖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存在的,包租婆這個工種在坡縣是混不下去的。

第三個不一樣,是在交房和驗房的時候,房東和房客有一個非常強的雙方契約,這就意味著上家房客需要把房子還原成剛搬進來時候的樣子,哪怕是牆上的一個釘子。包括需要進行空調清洗,並且出示清洗過的證明等等,來保證下一個租客是能夠享受到房子最佳的狀態的。
同時呢,中介的驗房水平也是非常的專業,他們使用專門的APP,拍照記錄房子的狀態,比如說房子因為舊了,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裂縫、裂痕啊,或者是某個損傷,這些信息會被記錄下來,以保證你在若干年之後退房的時候,界定雙方的責任,這個是讓我覺得很專業,獲得了很好的服務體驗的地方。
在交房的當天,讓我很開心的是,我的中介和房東的中介到現場來做驗收的時候,他們還給了我們喬遷的祝賀。(房東的確沒有出現,我大概永遠沒有機會見到房東了... ...)

中介使用的房子驗收APP
這次在異鄉異國租房確實有很辛苦、很波折的部分,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愉快的,這離不開專業人士的支持。
我的中介前前後後帶我們看了七八套不一樣的房子,每次看房之前,他都會列印好要看的房子的情況,跟我進行介紹,讓我能事先做好了解,真的是事無巨細,甚至還幫我墊付了一些前期的費用。
讓我覺得所有事情都是專注化、專業化的,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讓整個流程都很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