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被迫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新加坡不得不獨自面對世界的殘酷,但此時的新加坡還弱小的如同一個早產兒一樣。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當時的外部環境是非常危險的,他說:「新加坡眼下被幾億敵對的馬來人包圍。」而新加坡的內部也好不到哪裡去,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無神論和多神論者混作一團,仿佛一個危險的炸藥桶,一點火星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李光耀頗有洞見地開創了一種所謂的「雙語制度」,這種制度簡單解釋起來就是:設立英語作為全體新加坡人的第一語言和通用語言,然後各民族把自己的方言(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作為第二語言。換言之,李光耀允許英語和「方言」同時存在,但英語的優先級比「方言」要高很多。
這樣做有好處嗎?當然是有的,而且從後來新加坡的成績來看,李光耀可以說是大獲成功。但是,從來都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雙語制度也對新加坡造成了肉眼可見的副作用:華文教育幾乎遭到了摧毀,華人的文化根基也基本被毀壞。其中一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南洋大學的被迫關閉。

南大是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林語堂是該校的第一任校長。從新加坡被迫獨立之後,李光耀就採取了一系列壓制南洋大學的措施,但是遭到了激烈的反彈。隨後李光耀推出了雙語制度,將英語作為中小學的第一教學語言被強制推行,這導致當地華裔的母語學習能力直線下跌,最後南大成了無源之水,舉步維艱。1980年3月,李光耀致函南大稱:眼下學生們都更願意進入新大(新加坡國立大學)而不是南大,南大師資匱乏,生源貧瘠,不如關閉,併入用英語教學的新大。南大只能同意。1980年8月,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南大正式停辦,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直到李光耀去世,南大的一些師生學子依舊對當年李光耀逼停南大的事情耿耿於懷,他們在公告中宣稱:歷史當有記載,李光耀的政府關閉南大,壓制華文教育是不可原諒的。他們對華文的式微,華文教育體系的崩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讓一個占新加坡總人口75%的族裔失去了他們的母語教育權,讓新加坡人長久地處於無根的狀態。南大創辦人陳六使被剝奪公民權,學生謝太寶等人遭遇粗暴對待,同學被開除、驅逐……這些對高等學府的摧殘,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雙語教育有利有弊,它確實讓新加坡變強了,但是也讓新加坡失去了另外一些重要的東西。到今年,李光耀已經去世5年了,到底應該怎麼評價他?我相信歷史會給李光耀一個公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