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後,生活條件艱苦、居住密集的外籍勞工往往更無力直面病毒的侵害。

專注移民權利的機構migration-rights.org負責人瓦尼·薩拉斯瓦特近日表示,疫情暴露了外籍勞工一直處於不平等的境況中:
「疫情之前,他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是種族歧視、薪酬與勞動不對等、居住環境糟糕等困難;疫情大流行下,外籍勞工難以回家、難以保持社交距離,陷入『新冠困境』。」
對於外籍勞工來說,疫情只是把他們幾十年來的待遇在特殊場景下放大了一次。
不僅如此,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疲軟,預計還將更長久地影響著低技能勞工群體脆弱的生存狀況。
據聯合國新聞網站6月19日報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天發布的有關新冠病毒大流行和勞工世界的政策簡報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使勞工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數億工作崗位已經流失,疫情造成的大量失業和收入損失在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不斷侵蝕社會融合,破壞國家和地區穩定。
時間進入6月後,許多國家新冠疫情出現拐點,政府開始放鬆封鎖政策。居家隔離、經濟停擺幾周後,民眾得以部分回歸「正常生活」。「外勞經濟」似乎也可以隨之迎來一線曙光。
然而,各國的科學家都曾預測,疫情可能捲土重來,我們或不得不面臨病毒的第二波暴發。
解封后,地區間、國際間的勞工流動能否恢復、如何恢復?恢復速度會有多快?夏收、秋收近在咫尺,勞動力在哪裡?人員聚集意味著病毒傳播風險,如何保障他們的安全?這些問題都不會憑空消失。

全球化國際分工曾為發達經濟體送去了跨國廉價勞動力,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外勞大國面對的防疫難題,暴露了「外勞經濟」昂貴的另一面。外籍勞工廉價、人多的優勢反而轉變為劣勢,當地政府反而需要思考這些「優勢」所帶來的風險以及隔離與治療成本。
這一新現實可能會促使各國政府重新考慮大量引入外勞的有效性。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7日社論一方面強調善待外勞有益社會整體,另一方面也提出需要反思本地經濟過度依賴外來勞動力的問題,凸顯出經濟轉型的重要性。
國家輸出勞工去異地謀生,接收外勞國家則通過廉價勞動力提高當地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形成雙贏的局面。然而,疫情讓這種平時相對「皆大歡喜」的分工安排出現了無法忽視的弊端。
不過,疫情對全球化與外勞經濟的損害究竟有多大仍有待觀察,經濟轉型也無法一日完成。對企業而言,全球化意味著資本與人口的自由流動,而這能大幅降低成本。
「只要他們足夠便宜,社會中有足夠多的本地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外籍勞工流將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migration-rights.org負責人瓦尼·薩拉斯瓦特預測道。

在新加坡打拚的「異鄉人」是最脆弱的一個群體,在大的災難面前,他們幾乎毫無抵禦風險的能力,沒有出路,而退路只有回到家鄉。
而此次新加坡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客工群體,更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留不下來,回不了家。儘管政府有針對企業的補貼政策,但補貼是否落實到工人身上,仍是未知數。
希望僱主和政府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幫助,共同度過這個難關。不要讓他們成為疫情最大的犧牲品。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
資料來源:
1. 新華網:淡馬錫:在華投資組合總額已達約4030億元人民幣
2. Sharetisfy:投資神話:淡馬錫的中國故事
3. 第一財經:淡馬錫投資中國科技企業的邏輯
4. 觀察者:新加坡巧用淡馬錫分享中國發展,馬來就不懂
5. 澎湃:淡馬錫中國區總裁吳亦兵:未來五年在中國重點關注六大行業
6. 早報:淡馬錫加註投資 中國有望成最大市場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