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人黨主席林瑞蓮在施政方針辯論中聚焦種族課題。她指出,新加坡過去雖曾經歷過動盪不安的種族衝突,但就如哈莉瑪總統在施政方針演說中提到,新加坡的多元種族主義仍在發展中,而每一代新加坡國人都可能基於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觀點,對種族課題的處理方式有不同的期待。

種族問題向來敏感,但新加坡若要實現「種族色盲」的理想,就得開始展開對話並採取具體行動。林瑞蓮呼籲政府檢討行之多年的各項種族政策,例如劃分族群的傳統「四分法」,以及政府組屋的種族比例規定。
林瑞蓮以本屆新加坡大選為例指出,好些政黨在集選區推出以少數種族候選人占多數的競選團隊,並且戰果不俗,包括成功守住阿裕尼席次的工人黨,這顯示新加坡選民「並不那麼執著於種族問題,我們對未來有理由感到樂觀」。工人黨的阿裕尼五人團隊共有三名少數種族成員,包括黨秘書長畢丹星、莫哈默·費沙,以及貝理安。
「林瑞蓮說:「在我看來,我們對成為一個種族色盲社會的目標並無異議。如果這是我們的理想,我們應當採取具體的步驟,朝這個方向邁進。」
建議整合自助團體和資源
為此,林瑞蓮提議新加坡政府啟動全國對話,邀集學者和國人共同檢討六大種族課題和政策:現行種族劃分法(華族、馬來族、印族及其他種族,簡稱CMIO)、種族相關數據、公共政策和種族意識的關聯、自助團體、選舉的種族門檻及組屋的種族比例政策。
林瑞蓮指出,隨著新加坡本地跨族婚姻增加,自1824年英殖民時期採用的種族「四分法」是否仍切合時宜值得深究。同理,依循種族劃分而設的本地四大自助團體,雖在援助弱勢群體方面貢獻良多,卻「強化了種族意識」。再加上,不同的自助團體因各族群人口大小不同,分配到的資源也各異,她建議整合這些自助團體和資源,不分種族為有需要的國人予以支持。
公開更多種族相關數據
林瑞蓮也呼籲新加坡政府公開更多種族相關數據,以利討論。譬如,她13年前曾在新加坡國會上詢問有關新加坡受刑人的種族分布,但當時新加坡政府卻無可奉告,且未提供任何解釋。林瑞蓮表示,監獄裡的種族比例或反映特定族群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而這類嚴肅課題值得政府以外的社會人士,如研究人員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至於選舉的種族門檻,林瑞蓮以集選區制為例說,相關規定會讓少數種族候選人感到「不自在」,因為他們得通過族群身份審核才能參選。
林瑞蓮以自己出生在講英語家庭又就讀教會學校,自認華人性不足。
「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必須接受測試來審核我的『華人性』,我會通過嗎?……但因為我屬於占人口多數的華族,我不必證明種族身份,就可以參選。」
林瑞蓮也提到,新加坡組屋的種族比例政策實行至今約30年,對部分國人造成經濟困難,因為一旦達到所設的配額,少數族群居民只能向同族群購買或出售組屋,結果影響成交價格,對經濟拮据的國人形成壓力。
「14年前,當工人黨建議取消種族比例政策時,執政黨強烈反擊,這個提議當時被貼上『定時炸彈』的標籤。我們也知道,有些新加坡人不同意我們的提議。半個世代後的今天,我希望我們能更漸進式地討論這個問題。」
新加坡政府為保證民族和諧作了相應的規定
讓不同種族的人住在同個組屋內。確保不會有單一族群聚居的現象。
為確保國會裡有少數種族代表,實施集選區制度。
集選區制度是新加坡實行的一種選舉制度,在該制度下需要幾個人組成團隊參選國會議員。角逐集選區議席者裡面至少有其中一人來自新加坡馬來族印度族或者其他少數種族社群。
各個種族在確保仍然保留母語的情況下,使用英語作為共同的工作語言。
任何人不論膚色,只要有才幹必定受到賞識。新加坡外交部長尚穆根就是一個例子。

尚穆根
他曾經在臉書發表貼文說,當年他家既沒有人脈關係,經濟也不好,是李光耀制定的治國策略,使他不會因為家庭背景、種族和宗教的關係,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新加坡在公共場所的各種指示牌,均有英文,華文,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四種語言的標識。
新加坡學校的種族和諧教育
新加坡的小朋友,也是從小就受到關於種族和諧的教育。無論是幼兒園還是託兒所,包括小學和中學。所有的學校每年一定會有一項名為種族和諧日的慶祝活動。目的是讓各族學生了解新加坡其他種族的文化與習慣。提醒學生們不分族群、語言和宗教。大家都要團結一致,並學習互相尊重。

新加坡李顯龍總理為此次種族和諧日發文
新加坡種族和諧日來源
新加坡的種族和諧日,為什麼定在7月21日呢?
1964年7月21日,穆斯林舉辦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紀念日大遊行,引發了一起種族衝突事件。當時,有不少路人和旁觀者被毆打,傷亡慘重。政府不得不實行戒嚴,並一直持續到8月2日。這次事件,導致了23人死亡,454人受傷。
為了避免種族衝突再次上演,新加坡政府就把每年的7月21日,訂為種族和諧日,提醒國民,互相之間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大家要團結一致,為新加坡做出貢獻!
新加坡學校慶祝活動
這一天,學校會舉辦各種慶祝活動,還會鼓勵學生們穿傳統服裝去上學;學生也可以體驗其他種族的服飾、學習異族的語言。

除了民族服裝外,還準備了各種族的傳統遊戲、傳統美食、民族傳統舞蹈,都讓學生之間,更了解彼此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