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被新加坡抗疫指揮官公開批評的英法德「群體免疫」

2020年03月18日   •   6327次閱讀

新加坡高官批評英國與瑞士: 它們已放棄嘗試!

新冠肺炎正在歐洲快速蔓延,各國政府如何應對備受關注,英國方面提出的「群體免疫」抗疫策略被認為是消極策略,因此招致不少批評。對此,新加坡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負責人、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批評英國以及瑞士,稱其已放棄嘗試,疫情很可能會迎來暴發。

3月15日,黃循財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進一步擴大入境管制措施。包括從3月16日23時59分開始所有過去14天內到過東協國家、日本、瑞士和英國的來訪者,入境後也須自我隔離14天。

為何將英國和瑞士列入名單,黃循財在記者會上解釋這兩國實際上沒有做足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而未來數周兩國的病例可能激增:

我們對英國、瑞士和日本最大的顧慮,並不只在他們上報的人數,英國的確診病例數確實是在飛速上漲,但數字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這些國家已經放棄嘗試,放棄任何能夠阻止病毒蔓延的政策。他們對外就是這麼承認的,尤其是英國和瑞士。

對於英國的「群體免疫」策略,他說:

至少英國已經公開承認,他們認為遏制病毒蔓延已毫無意義了,他們現階段只能做到儘量拖延。因此如果不採取任何遏制病毒的措施,我們預計這些國家的確診病例數將會急劇上升,尤其是在接下來的幾天或幾周內。

在3月15日,新型肺炎疫情在各國傳染程度首次超過中國境內。截至新加坡時間17日12時,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累計確診81,128例,現存9,094例,死亡3,231例;海外各國累計確診101,050例,現存86,825例,死亡3,885例。其中,歐洲各國以65,650例累計確診,59,835例現存和2,771例死亡尤為嚴重。

正是在此背景下,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政府近日圍繞「群體免疫」的表態,引發了廣泛關注及爭議。尤其是英國首相詹森(Boris Johnson)召開緊急計劃委員會會議,他強調英國將進入抗疫「延緩」階段。進入「延緩」階段後的一項新政策是「不再給輕症病人檢測」。

1. 那麼所謂「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

簡而言之,這三個歐洲大國政府認為病毒根除的唯一方法,是待其傳染至過半人口,人們形成「群體免疫」後,自動消失。

因此,相較於中國、義大利、韓國、伊朗等國「消滅病毒,研製疫苗」的處理措施,英法德三國政府的防疫重點不是消滅病毒,而是放緩疫情傳播。

為了達成該策略,各國採取了諸如關閉酒吧、要求老年人自我隔離、關閉口岸等措施。法國也在17日起進入戰時狀態,限制民眾行動。對比中國、韓國、義大利、伊朗等國,法國至今為止的措施比較寬鬆,德國的措施更為寬鬆,英國的措施尤為寬鬆。

詹森首提的「群體免疫」

最先激起這輪討論的是英國首相詹森(Boris Johnson)3月12日的一場記者會。會前英國各界普遍期待政府宣布應對疫情的緊急措施。不過,會間詹森僅宣布「出現發燒和持續咳嗽症狀者在家自我隔離一周,無論之前是否去過疫情嚴重的國家或是否跟確診感染者有過接觸」以及「從3月13日開始,學校組織的出國旅行活動一律取消,已經有疾患的老年人不建議去乘郵輪」,至於社會上不少人呼籲的取消大型公眾活動和關閉校園等強制抗疫措施,則都不在詹森此次決策之內,官方對此解釋為「時機不妥」

與詹森共同會見媒體的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補充到,英國政府考慮採取「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方案,也即待大部分免疫能力健全的人感染病毒,身體從而獲得抗體,對病源免疫。

翌日,瓦倫斯在接受天空新聞電視台(Sky News)採訪時解釋,如果社會長遠有一定人數感染病毒,病情輕微而又產生抗體的話,便要有約60%人感染新冠肺炎,未來將能夠「保護」社會,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3月15日,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Matt Hancock)在英國主流報紙《星期日電訊報》上發文稱,英國政府將在3月16日至22日這星期內發布一項緊急法案以對抗疫情,包括計劃要求70歲以上人士自我隔離最多4個月,會於未來數周的適當時間公布更多細節。

至於備受爭議的「群體免疫」,馬修稱英國已基於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制定了一項抗疫計劃,「群體免疫」不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僅是一個科學概念,而不是目標或戰略。

法國與德國的隱晦表態

另一方面,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Jean-Michel Blanquer)3月15日接受FranceInfo電台採訪時,似乎表示法國政府的看法與詹森政府類似。

3月14日,法國總理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宣布法國新冠病毒疫情擴散升至第三階段,自3月15日0時起,關閉餐館、酒吧、電影院等非必需商業。對此,布朗蓋補充道,新冠肺炎疫情最終「可能會」感染過半國民:

法國防疫策略從一開始就不是阻止疫情,而是延緩疫情擴散,我們預估最終50%至70%的法國人口將感染新冠病毒,這會形成』多數免疫『,致使病毒自行消失。

與此同時,據路透社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3月11日在柏林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政府應對疫情的工作重點是「放緩傳播速度」:

面臨病毒的存在,而人口沒有免疫力,亦沒有治療措施,那麼60%至70%的人口將會被感染,(我們的)工作重心應當是放緩病毒的傳播,避免醫療衛生體系負擔過重。重中之重是爭取時間。

來自業內的激烈反對

面對疫情,英法德政府這種「放緩傳染,等待免疫」的思路,在得到部分人士認同的同時,也遭到頗為激烈的反對。

3月14日,四百餘名科學家聯署發表題為《即刻於全英境內採取更嚴厲社會疏離措施的公開呼籲》的公開信,質疑英國政府的做法,稱當局未能採取足夠嚴厲的措施來遏制疫情,呼籲在社會疏離方面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以阻止人們相互接觸。

200多名英國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簽署的另一封公開信表示,政府的思路太受「社會疲勞」觀點的影響:

如行為疲勞確實是政府決定推遲實施限制措施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敦促政府分享支持這一決定的充分證據基礎。如沒有證據基礎,我們敦促政府重新考慮這些決定。

截至倫敦時間3月16日9時20分,該份《即刻於全英境內採取更嚴厲社會疏離措施的公開呼籲》公開信已經有460名專家簽字署名。(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數學學校官網)

此外,英國免疫學會(British Society for Immunology)主席Arne Akbar教授則在近期來自英國學界的第三封公開信中對政府的抗疫戰略提出了重大疑問,「英國的公共衛生戰略與其他許多國家不同,其目的是建立群體免疫以保護民眾。在免疫學界內部,我們對這樣的戰略抱有重大疑問」。Akbar主席敦促政府加強社會疏離措施,並發布其建模數據,讓科學界能夠進行審議,以更好地預測疫情演變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WHO)前主任科斯特洛(Anthony Costello)更稱,英國此時實行「群體免疫」,違反WHO遏止疫情的原則,他又引述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所言,如果應對疫情的國策由遏制改為緩和,是錯誤和危險的:

『群體免疫』或未能持久,假如病毒每年變異,群體免疫力會因病毒有所不同失效,科學家對新冠肺炎病毒的反應掌握仍相當不足,他認為爭取時間研發疫苗仍然是較安全的做法。

CNN:若一早效仿新加坡,歐美會更安全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刊登的評論更是直指,若歐美國家政府能一早仿效新加坡的防疫措施,那麼可能會比今天安全得多。

文章指出,積極與及時的干預措施,是擊敗病毒的關鍵。評論認為新加坡在1月限制人從中國入境人士,並採取廣泛追蹤及嚴格隔離,成功避免大規模爆發,又讚揚新加坡政府與私營部門及社區組織緊密合作。

2. 「消滅病毒,研製疫苗」vs「放緩傳染,等待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並非英法德等國政府所採取的「抗疫策略」,而是這些國家政府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也是他們所認為的疫情最終完全終結的唯一前景。

如果說默克爾11日的說法還只是其政府對疫情前景的預估,那麼當法國與英國政府高官能在記者會及媒體採訪時說出這種表態,則無疑意味著英法兩國政府不僅對疫情發展有同樣的預估(感染過半人口),且認為這種前景是可接受的,又或是無可避免的,並在此前提下採取「放緩傳播」、「維持醫療衛生體系運轉」的政策。

那麼,為何英國、法國、德國政府會以這種思路應對疫情?

新冠肺炎已經是全球大流行,且各國很難如中國一般採取防控模式,亦沒有中國政府與人民之間強大的社會動員及配合力,復沒有韓國高度發達和廣泛普及的移動電子科技水平,更沒有中國興舉國之力協助湖北的醫療資源。尤其是最後這一點,義大利當下醫療體系近乎坍塌的狀態,不得不令歐洲各鄰國謹慎思索。

義大利類同於湖北,湖北疫情期間醫療體系險峻的狀況,實有賴舉國各省相支援才得以緩解。而歐盟縱然整體醫療水平和資源皆優於中國,但是在疫情面前沒有「歐盟」,只有「德法英意」。以德國情況為例,默克爾在表示柏林方面將「不惜手段」控制德國境內病毒的同時,也拒絕承諾將對疫情嚴重的義大利予以直接的物資援助。大難臨頭,各自飛。

圖片來源:路透社

與此同時,隨著疫情的經濟後果日益明顯,中國為抗擊疫情已經付出巨大代價,社會儲蓄率遠不如中國的歐洲各國倘若採取類似措施,其代價可能會遠遠超過疾病本身。

而按照英法德以「群體免疫」為目標所採取的「延緩策略」,通過告知民眾最差的結局,再宣布一系列終止大型活動的措施,就可以加強民眾的理解。

在這期間,通過大幅度地增加醫院的應對能力,亦可儘量避免發生醫療擠兌。在這些領域,以德國為例,也確實有加大對社區醫院的培訓,加速醫院對疫情的應對,加快對疑似病人的迅速篩查與確診,迅速實施隔離,縮短確診與住院時間。

歸根結柢,如今英法德等國領導人或許在想,我們若能像中國一樣「全面消毒」、「加速研發疫苗」當然最好,但我們做不到「全面消毒」,醫療資源方面亦無法「舉歐盟支援」,待得疫苗研製乃至批量生產後,也未必能說服民眾「全民疫苗」,所以只能「群體免疫」。

至於這些國家的政府將如何「維持醫療衛生體系運轉」?會否參考日本及美國限制病毒檢測規模,以防輕症患者擠壓醫療資源?這都有待觀察。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234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