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奧納多·朗東·威廉斯是烏敏島海濱1號——仄爪哇濕地公園遊客中心——主人,新加坡第一個組屋區中峇魯組屋區是他規劃的,但風格卻與他在烏敏島的度假屋完全不一樣。

新加坡改良信託局在中峇魯的第一座組屋大牌55號。
1485年,英國的亨利·都鐸(Henry Tudor)終止了延續近百年的「玫瑰戰爭」,以代表兩大作戰王族的紅玫瑰和白玫瑰軍徽所合成的紅白玫瑰為王徽,建立都鐸王朝。都鐸王朝統治英國到1603年,前後118年,歷史上評之為封建統治的黃金時代。
從文化發展來說,都鐸時期也是歐洲從黑暗時期過渡到文藝復興的時期。由於社會少了戰亂和相對和平,英國貴族和園主開始修建莊園等各類民事建築,於是發展出一種特色的建築設計,歸納為「都鐸建築」風。在當時還算是前衛的建築式,但到了20世紀,都鐸建築風格已是「復古風」了。
烏敏島海濱1號

烏敏島海濱1號——仄爪哇濕地公園遊客中心。
根據市區重建局的資料,我國目前保留的最古老、最完整的都鐸式的屋子,是坐落在烏敏島的稱為「海濱1號」的建築。
2003年,該建築物被選為我國保留建築之一,2005年開始內外修飾翻新,儘量保留原貌,2007年開始成為仄爪哇濕地公園(Chek Jawa Wetlands)的遊客中心。
都鐸式建築的線條粗獷,黑、白、紅橙色彩配搭鮮明,不論是在白雪皚皚或綠意盎然下都特別出色。「海濱1號」除了有典型的中間是水泥的黑木框牆,灰色石泥門柱和柱子,斜度大的紅磚瓦屋頂,黑鐵框窗口,赤陶磚地板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完備無損的古代壁爐。此外,屋子的後門還有一個專屬的碼頭,讓屋主也可以從水路回家。
濱海1號主人
海濱1號是里奧納多·朗東·威廉斯(Leonard Langdon Williams)的度假屋,建於1930年左右。
威廉斯生於英國威爾斯,1920年被委任為新加坡市政府建築測量師,1930年升任為「改良信託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經理。他在參加倫敦國際城市策劃會議和參考英國城市的建筑後,著手發展我國的第一個組屋區中峇魯組屋區。我國第一座政府組屋(目前的大牌55號)就在1936年底完成,11個家庭在該年12月1日入伙。
中峇魯組屋的最大特色,就是威廉斯大膽地接受前衛繪測師組提議,把當時最流行的「摩登流線型設計」用到組屋設計上。所以每座組屋都有點像交通工具,如汽車、輪船,甚至飛機。組屋外觀儘量用圓弧線條,有些窗口還像郵輪的艙窗。
威廉斯在公共建設前衛,想不到自己的度假屋卻復古。當許多殖民官員都在本島建屋子別墅的時代,他在偏僻的外島島端建度假屋,可算是兩個極端。根據早年報章報道,早期住屋的發展問題多多,過程、建築、質量等都有疏漏,又遇到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蕭條,所以進展緩慢。
威廉斯工作非常勤奮,很多事都親力親為,所以發展才漸漸上軌道。或許就因為他的工作壓力很大,所以才要在一個遠離人煙的清靜地休息吧?可惜,意外發生後,沒人知道他選擇在烏敏島建1號的真正原因。
離奇意外事件
1941年10月27日,星期一,《新加坡自由時報》報道,兩天前在柔佛的哥打丁宜附近,發現威廉斯臉向路面,倒斃在路上,初步斷定是溺斃,屬意外身亡。

1941年10月27日《新加坡自由報》關於威廉斯離奇意外身亡的報道。
報道也說,他被葬在比達達利墳場,死時才48歲,真是英年早逝。報章沒詳說為什麼他去柔佛,又為什麼會去哥打丁宜。不過,他發生意外前曾被英國殖民政府派去砂拉越和柔佛實地考察,研究在那兒發展組屋的計劃。威廉斯的太太是嘉洛威醫生(Dr David James Galloway)的外甥女,著名的嘉洛威醫生是海峽醫藥協會和英國醫藥協會的創辦人,他當時也是柔佛蘇丹的御醫,所以威廉斯很可能因公到柔佛,並趁周末度假省親也說不定。威廉斯的意外,應該算是 「非自然死亡」懸案。
都鐸式建築在東南亞,影響最深的一般都是度假休閒設施,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茶園,一般都採用這種建築形式。馬來西亞的金馬侖高原著名的「煙屋」(Smoke House)和茶園酒店也是仿都鐸式的。

東陵路的都鐸閣。
目前,我國還有幾棟外觀有點是都鐸式的建築物,如東陵的都鐸閣(Tudor Court),不過最古老、完整、道地的,還是烏敏島的海濱1號。
文/圖: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