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讓亞洲充分發揮增長潛力,共同發展與繁榮,各國必須努力加強集體安全和經濟合作,而加強安全合作不僅是通過聯盟和組織,還要與潛在對手接觸、建立互信。
李顯龍總理昨天(5月26日)早上在第27屆國際交流會「亞洲的未來」上發表講話時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嚴重違反國際法則,以及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對亞洲的發展帶來挑戰。亞洲必須努力避免烏克蘭戰爭的錯誤,同時加強安全和經濟合作。
不過如果只從個別國家的角度來看待區域安全,最終可能會陷入軍備競賽和不穩定的結果。因此,李總理說,除了有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組成的聯盟和正式組織,如四邊安全對話和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各國也應與潛在對手接觸,建立信心和互信,來加強集體安全。
李總理指出,即使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美蘇在高領導和軍隊之間也仍有低調的溝通渠道。他說,這樣的渠道需要在中美之間,以及在其他存在爭議的國家之間建立起來。它們有助於減少不信任、澄清誤會,以及處理必然會不時出現的突發事件。
李總理強調,各國在處理可能引發衝突的潛在熱點時必須非常留心和謹慎,如朝鮮半島、台灣海峽、釣魚島或南中國海。
李總理也提到,在區域安全框架里,必須接受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包括亞洲以外的一些利益相關者,因為他們在亞洲也有合理合法的利益,把它們排除在外,既不現實又不明智。
他說,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在本區域內,達致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力量和影響力的平衡。
李總理也指出,區域安全領域的合作必須同時配合經濟領域的合作。這是因為,如果各國的經濟成就有利於對方,大家將有更大的動力一起合作,化解糾紛。
面對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國家傾向於關注安全問題,多於貿易和投資能帶來的經濟利益。但各國在採取極端的措施避免衝突時應該非常謹慎。抽離全球供應鏈、將業務遷回國或只到友好國家運營不僅會衝擊區域的增長與合作,也將加深國家間的分歧,進而導致衝突。
尤其是像中美這樣的大國,李總理說,與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將展示它們在區域的參與不只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而是也能為夥伴帶來實際利益,取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