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加坡家辦加速專業化轉型,金融專業從業者人數大幅增加
2. 持續增加私募股權投資

圖:AFP
近年來,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因素的影響,新加坡作為財富避風港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高凈值人群在當地開設家族辦公室。新加坡家辦的數量在2017-2019年間翻了5倍,2020年底至2021年底從大約400家增長到了約700家,其中就包括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2020年設立的家族辦公室。
在家辦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新加坡家辦行業在過去幾個月里還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家辦開始從主流金融機構聘請專業人士管理投資組合,其中包括來自全球頂級投資銀行的金融從業者。
據報道,一些大型家辦為這些專業人士提供的薪資水平堪比私人銀行高級財富管理人員的薪資水平。過去,家辦通常傾向於聘用家族成員擔任重要職務,無論他們此前是否有資產管理經驗。但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這種格局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新加坡家辦加速專業化轉型
今年4月18日,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正式推出一項在本地稅務津貼計劃下設立家族辦公室的新規定,要求在所得稅法令的13O計劃下,家辦聘用至少2位投資專業人士(此前為至少一名);13U計劃下,家辦需要聘用至少3位投資專業人士,其中至少1人是非家族成員(此前3人均可以是家族成員)。新規的出台是過去幾個月新加坡家辦加速從各大資管機構和私人銀行招兵買馬的重要背景。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隨著新加坡家辦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成熟,我們希望提高新加坡家辦專業人士的職業水平,並讓新加坡經濟進一步受惠。」 該發言人還補充道,金管局希望創造一個有利於家辦發展的運作環境,包括審查適用的條例、政策和激勵制度等。
新加坡另類投資管理協會亞洲主管Kher Sheng Lee表示,當前越來越多的家辦從頂級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招聘人才,且尋找的大多是「具有特定投資重點和專業知識的人。」 承家家辦也於2022年在新加坡開設辦公室,組建專業團隊為當地家辦客戶提供投資建議,尋找投資機會,根據家族的需求,為家族基金定製全球資產配置。
一位美國金融機構駐新加坡的投行業務主管也表示,該公司的一些專業人士被家辦挖走了,他了解的其他幾家銀行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且「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帶著整個團隊離開。」
據報道,疫情暴發後,在新加坡開設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家族辦公室數量激增,這些家辦在過去一段時間吸引了數千名金融專業從業者。
早在2020年7月29日,新加坡銀行與金融學院(IBF)就聯合金管局,面向新加坡家辦諮詢顧問的從業者推出了家辦顧問的專業技能藍圖,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新加坡不斷增長的家辦生態系統。藍圖列出了家辦專業顧問應具備的技能,包括財富規劃管理和公司治理等。
在2022年9月26日舉辦的首屆全球-亞洲家族辦公室聯合峰會上,新加坡財管學院CEO胡美霞表示,自2020年發布技能藍圖以來,共有1200名相關從業人員報名參加課程。新加坡財管學院力爭在2025年招收5000名家辦相關從業人員,從而為新加坡家辦生態系統輸送更多傑出人才。
持續擴大私募股權投資
除了對專業從業者人數提出了要求,上述新規還提高了家辦的設立門檻,只有符合要求的家辦才有資格申請基金收入免繳公司稅。
根據新規,在所得稅法令的13O計劃下申請設立家辦,資產管理規模需要至少達到1000萬新幣,且需承諾在兩年內提高至2000萬新幣。在13U計劃下申請家辦,資產管理規模門檻保持在5000萬新幣。
此外,金管局還要求家辦將至少10%的資金或1000萬新幣(以較低數額為準)投資到新加坡本地市場,包括新加坡交易所掛牌的股票、合格債券、本地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和本地非上市公司的私募投資。
稅務公司Dhruva Advisors新加坡主管Vishal Singh表示,與本地投資相關的規定將幫助新加坡公司通過家族辦公室獲得更廣泛的投資者基礎,從而對新加坡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根據花旗私人銀行的一項調查,由於公開市場持續波動,以及利率上升導致宏觀不確定性加劇,過去一年家辦對私募投資的興趣持續上升,包括私募股權、私募信貸,以及B輪和pre-IPO輪投資。2021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s)在投資組合中占比超過25%的家辦占比達44%,其中亞太地區家辦接近62%,拉美、歐洲和北美家辦分別占45%、42%和39%。這表明亞太地區家辦更青睞直接投資。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隨著家族重新評估其業務的未來前景和遺產問題,與整合和繼承相關的併購活動預計將增加。處於擴張模式的家族企業將尋求通過收購實現增長,以利用當前估值較低的機會,而其他一些受到疫情衝擊和不景氣的家族企業則可能考慮退出,並將財富重新轉向投資和慈善事業。
此外,家辦還關注基本面強勁、商業模式成熟、能夠產生正現金流的傳統行業,比如醫療保健和房地產。同時,越來越多的家辦希望增加ESG和影響力投資,以便將可持續性和影響力融入家族企業、投資組合和慈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