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返回辦公室 今年上半年鄰里糾紛有所減少

今年上半年的鄰里糾紛有所減少,通報的個案超過740起,同比減少兩成。社區調解中心表示,隨著更多人返回辦公室,居家時間減少,鄰居之間的糾紛也少了。
一些主要的問題包括噪音和雜物妨礙走廊等。
律政部屬下的社區調解中心受詢時表示,今年首六個月,登記的鄰里糾紛同比減少194起,需要調解服務的減少20起,最終成功調解的則減少26起。
調解員表示,一般在調解中心,會要求雙方述說問題,之後再尋求最好的解決方案。社區調解中心在疫情期間採用遠程視訊方式進行調解過程,並在去年12月恢復面對面調解服務。調解員說面對面始終比較有效,主要可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
社區調解中心調解員吳福能說:「有稍微下滑,不過總數還是蠻高的。第一是那個噪音,然後第二就是不雅行為,第三是那個阻礙公共走廊。大家出外工作就是接觸的時間比較少,不過不代表關係好了,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和睦共處。」
社區調解中心表示,超過八成的個案經過調解獲得解決,不過一些人和鄰居發生糾紛時,還是不願出席調解會。中心目前正在探討往後強制涉事雙方在一些情況下,參與調解的可行性。
今年成立的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已收到超過3000名公眾的意見。小組說社區事務署每月收到3000多起同噪音有關的投訴,當中與裝修相關的占半數以上。
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成員梁振雄博士也說,鄰里噪音問題已經持續多年,小組希望收集國人對於噪音的看法,擬定一項大家可以接受的社區規範。往後如果有需要立法管制噪音的話,也可以使用這個規範作為框架。他也說,其實只要噪音不是太過分,也不是從早到晚持續不停,一般上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就包括鄰居小孩在走廊玩遊戲所發出的聲音,或是值夜班鄰居回家開關門的聲音,都不會引起不悅。
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成員梁振雄博士說:「自助裝修那個裝修的家庭,可能不會了解他們所製造的那個聲音,對其他的鄰居,周圍的鄰居是很大的干擾,不一定會遵循限制時間裡面做那個裝修。在家裡唱卡拉OK,他們的聲量調得很大,鄰里設施居民在樓下集會。這個社區規範就是很重要,讓國人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