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贏的新加坡:熱錢並非都來自香港,但中國富豪卻真的喜歡來新加坡
1、新加坡,躺贏
最近新加坡人民有些「驚詫」。
本來疫情之下,大家對於經濟前景一片看衰,總理李顯龍更是直言新加坡可能要面臨「經濟衰退」。
但令新加坡人民「驚詫」的是,在這樣全球經濟都困難的時期,外國人反而更喜歡把錢存到新加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6月1日披露數據顯示,今年新加坡的銀行存款急升,其中非當地居民存款更飆升44%,達到620億新幣(3162億人民幣)的最高水平,創下新紀錄。除此之外,新加坡今年還被全球頂級商業期刊,The CEO Magazine評為「疫情過後最適合投資的國家」的首位。

新加坡本來就是全球金融中心,是亞洲面對世界的金融門戶,一直以來外國人都喜歡把錢存到這裡,這沒有什麼稀奇的,但今年猛增了44%,還是出乎了人們的意料。畢竟今年因為疫情,新加坡能做的事情也不多,這回可真是「躺贏」了。
發生了這樣令人「驚詫」的事,自然就會有一些胡亂猜疑和流言蜚語,尤其是對於資金來源地區,已經有「謠言」在市面上流傳,為了以正視聽,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有關大量外幣存款從香港流入新加坡的報道為不實消息……新加坡強勁的外幣存款流入來自多個渠道,包括國內、本地區和跨區域的,並沒有哪個地區和國家占據主導地位」。

也就是說,這些外資的來源很平均,新加坡作為一個「金融避風港」,被大多數國家承認。
2、新加坡的「立國之本」,
曾讓鄧小平「取經」

吸引外資,借外國人的錢來發展自己的經濟,這是新加坡的「立國之本」。
遙想當年,新加坡被趕出馬來亞聯邦,被迫獨立,「國父」李光耀黯然落淚。在他的回憶錄里有這樣一段話:「在我們的200萬人口當中,75%是華人。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印尼穆斯林的3萬個島嶼的群島里,我們的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敵對的環境里如何謀求生存呢」?
在審時度勢之後,李光耀為新加坡量身打造了一套富國之策,那就是建設成為亞洲營商環境最好的國家,讓外資排著隊來投資。
為了實行這個國策,新加坡先是建設了亞洲最高效、廉潔的政府,他們的宗旨是:「一切政策、法規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方便企業,而不是為了設立限制。」很多人在談論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時,往往也會突出廉潔政府這一點,因為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如果沒有這個根基,那麼外資就算因為各種優惠政策進來了,也會因為無法忍受政府的低效和貪婪,在吃完廉價人口紅利之後走掉。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投資都被少數既得利益者瓜分,而民眾無法從中得到實惠,做不到「藏富於民」。
新加坡的人均GDP達到了6.4萬美金,排名亞洲第二,僅次於卡達這個賣石油的國家,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做到了「藏富於民」,創造了亞洲經濟奇蹟。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建設,得益於有一位見識和能力都非凡的領導人李光耀,更得益於他們沒有思想包袱, 不管什麼主義,只要能夠發展經濟,就是好的主義。
躺贏的新加坡:熱錢並非都來自香港,但中國富豪卻真的喜歡來移民
鄧小平與李光耀
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就十分認同。
他在出訪新加坡時了解到,這個面積只有587平方公里、人口僅230萬、規模相當於上海的十分之一的國家,每年卻能吸引200多萬外國遊客,一年僅旅遊收入就高達10億美元。
他對此十分讚賞,並且認為新加坡在吸引外資上有三條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外資企業利潤的35%要用來交稅,這一部分國家得了;二是勞務收入,工人得了;三是帶動了相關的服務行業,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這三條經驗被鄧小平「取經」,後來也用在了我們的改革開放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

就在改革開放實施的幾年前,中國對於外資的態度還是截然相反的。我們不允許任何外國人在中國投資,1974年外貿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確表示:「社會主義國家根本不會引進外國資本或共同開發本國或其它國家的資源,根本不會同外國搞聯合經營,根本不會低三下四地乞求外國的貸款。」
但是鄧小平同志就不這麼認為,他在當政之後就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而且還被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遠遠甩在了後面。關起門來搞不成現代化,中國的國門必須打開,不然就有被開除出球籍的危險」。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經濟才開始真正擁抱了「全球化」,才開始大力吸引外資,才有了四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經濟繁榮。
3、新加坡,曾經是學習榜樣,
我們從新加坡學到的,不僅僅是吸引外資這一條成功經驗,還有許多好的政策和制度,也有借鑑和學習。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新加坡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學習的對象了,而成了移民的熱門。
躺贏的新加坡:熱錢並非都來自香港,但中國富豪卻真的喜歡來新加坡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在繼續打造全球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