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發表全球最新競爭力排名報告,新加坡的排名比去年退步一個名次至第四,亞洲排名第一。
近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球競爭力排名》顯示,在64個受到評估的經濟體中,亞洲有三個城市進入前十名,依序是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其他十大經濟體中大部分來自歐美,以及排在第十位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整體排名中,丹麥連續第二年取得榜首位置;愛爾蘭則從去年的排名第11位,躍升至第二位,瑞士則排在第三位。緊隨在新加坡之後,排名第五的是荷蘭,中國台灣位居第六,兩者的排名都比去年躍升一個名次,而中國香港的排名則從第五下降至第七。
IMD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年報》被認為是評價國家競爭力排名的一份世界級參考讀物。它通過權威數據與調查反饋,評估一個國家繁榮的程度,受訪者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6400多名高管。

全球競爭力前十榜單

報告涵蓋64個經濟體 評估164項標準
這份年度報告涵蓋64個經濟體,評估它們在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建設四個方面的共164個競爭力標準。
在四大指標比較中,新加坡在其中兩項指標的排名靠前。其中,新加坡的經濟表現排名從去年的第二名,滑落到第三名;政府效率則從第四名滑落到第七名。在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指標中,新加坡的排名都上升,分別排名第八和第九。
《2023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正面對3大主要挑戰:
①全球經濟體緊縮貨幣及保護主義抬頭的環境下,如何因應經濟放緩;
②協助企業及家庭應付物價居高不下及通膨壓力;
③確保企業及雇員能持續提升技能,以維持競爭力及保握新商機。
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國際貿易、就業及科技基礎建設等方面,但在物價、管理措施及健康與環境指標的表現相對遜色。
IMD學院競爭力中心主管布里斯教授(Arturo Bris)表示,一個名次的變化無足輕重,新加坡的經濟表現並沒有改變。至於政府效率排名滑落,反映的是企業對政府在處理保護主義、補貼和競爭立法方面的看法比較負面。此外,新加坡本地企業高管也對貨幣波動和區域潛在動盪感到擔憂,導致負面情緒升溫。
報告也指出,排名居前的都是較小型的經濟體、它們有良好的機制框架,包括教育體系,並且與市場和貿易夥伴有良好聯繫。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表示,作為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新加坡不能與外部因素隔離開來,如地緣政治改變和保護主義抬頭。新加坡必須繼續鞏固我們的地位和與世界的聯繫,並對創新、想法和人才保持開放態度。企業也必須繼續轉型、提升技能和保持全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