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病了卻不看醫生,直接服用之前生病時吃剩的藥,或醫生開給家人的藥。
蟻粉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習慣?
相信家家戶戶都有個藥箱,儲存一些治療傷風感冒、頭痛腹瀉的常用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但別忘了,藥箱也需要定期清理,否則就會淪為過期藥物的「藏身之地」,不但治不了病,還會吃出病來。
藥丸比藥水更「長壽」?
亞洲新聞台近日的一項民調顯示:
受訪的708名新加坡人中,有33%曾服用過期藥物,另有19%承認在服藥時不會檢查保質期限。

你吃藥前會檢查保質期限嗎?(網際網路)
不同藥物的「壽命」長短不一,是因為有的化學性質更穩定,沒那麼容易變質和降解。
藥劑師Priscilla Lim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解釋:
藥丸和膠囊藥物,保質期短則六個月,長則五年。液狀藥物平均可存放兩年。
未拆封的眼藥水,可保存一到兩年。一旦拆封,就可能接觸到細菌,最好在30天內用完。
為了測試過期藥物的藥效,亞洲新聞台把五款過期超過一年的藥物送去化驗,包括兩款止痛藥、兩款治療過敏的抗組胺藥(antihistamines),以及一款咳嗽藥水。
化驗結果顯示,其中四款「過關」,仍保留90%藥效。「不及格」的是液狀止痛藥,只保留51%藥效。
不過,國立癌症中心藥房主管Lita Chew強調,過期藥物的藥效能保留多少,也取決於儲存環境。
不是每種藥都需要放進冰箱
藥物容易因為溫度和光合作用而變質,因此多數人習慣把藥物存放在冰箱,但藥劑師並不鼓勵這麼做。
因為把不必低溫存放的藥物放進冰箱,服用時反覆取出又放回冰箱,藥物吸收了濕氣,反而容易變質。
一個常見的錯誤方法,就是把藥物存放在冰箱門邊、放置雞蛋下面的儲物格。
每次打開冰箱,門邊的溫度是最先上升的,持續的溫差變化可能會影響藥物品質。

把藥物存放在冰箱門邊,是常見的錯誤方法。(網際網路)
除非藥物包裝上有特別指示,或醫生和藥劑師有特別交代,才需要放進冰箱冷藏。
例如,糖尿病患注射的胰島素(insulin),每次使用前都必須儲存在冰箱,以防細菌滋生。一旦從冰箱取出解凍後,保質期只有一個月。
含有糖漿劑的藥水,包括兒童服用的退燒藥和止咳藥,也不宜冷藏。這是因為冰箱溫度和室溫的變化,可能導致瓶口處形成顆粒物質,影響藥物的穩定性。
至於需要冷藏的藥物,包裝上一般會註明存放在2至8攝氏度。千萬不要放進冷凍櫃,或跟蔬菜肉類放在一起。
最理想的做法,是把藥物存放在陰涼乾燥的環境,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例如抽屜里或架子上。溫度儘量保持在15至25攝氏度。

找個陰涼乾燥的環境,把藥物存放在架子上。(網際網路)用眼睛鼻子揪出過期藥物
紅螞蟻發現一些非盒裝的藥物,保質期限字體太小,而且印得密密麻麻,根本看不清。
如果有老花眼,就只能靠鼻子來辨認藥物是否已經過期,因為一些過期藥物會釋放難聞的氣味。
Lita Chew舉例,變質的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會釋放類似硫磺的臭味。
俗稱「血薄藥」的阿司匹林(Aspirin)降解後,也會產生帶有酸味的副產品(by-product)。
即使藥物還沒過期,也可能因為沒有正確儲存而變質。
如果發現藥物的顏色或質感出現異樣,就應立即丟掉:
藥丸呈粉狀,出現斑點、裂紋或缺口
粉狀藥結塊或變色
膠囊粘在一起
比正常藥物更硬或更軟,變得易碎
抗生素包裝開始膨脹

如果抗生素的包裝開始膨脹,就應立即丟掉。(亞洲新聞台)不要「喂」馬桶或垃圾桶「吃藥」
一些變質的抗生素會產生有毒的副產品,服用後可能引起貧血,嚴重的話甚至會損害腎臟。
既然過期藥物不宜服用,應該怎麼處置?
國立癌症中心的研究顯示,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會扔進垃圾桶,或倒入馬桶衝掉。
但藥劑師提醒,像抗癌藥和抗生素這類藥物,最好還是歸還給藥房,交由專人妥善處理。

過期的抗癌藥和抗生素,可以歸還給藥房,交由專人妥善處理。(海峽時報)
例如,治療癌症的細胞毒性藥物(cytotoxic drug)需要高溫焚化,才能確保對公眾無害。如果用低溫焚化,粉末可能在空氣中散播,危害他人健康。
把抗生素倒入馬桶衝掉,處理過的水源還是可能殘留抗生素。
至於家裡常用的藥物,只要裝進黑色塑料袋,綁緊後扔進垃圾槽即可。
新加坡中央醫院首席藥劑師Ong Kheng Yong警告,近期有越來越多人以低價在網上違法轉賣即將過期的藥物。
「生病時最好找專業醫護人員問診,讓他們建議適合你服用的藥物,才不會產生副作用。這個步驟不宜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