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們到市中心徒步,順道參觀了兩座古廟。一座是位於直落亞逸街(158 Telok Ayer Street)的天福宮,另一座是坐落在菲利普街(30B Philip Street)的粵海清廟。

(直落亞逸街上的天福宮)
兩座寺廟是新加坡僅有曾獲清朝皇帝御書的寺廟,都靠近地鐵市區線DT18直落亞逸站。


(菲利普街的粵海清廟山門、孖廟)
1. 天福宮(Thian Hock Keng)
天福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正殿主神為媽祖,左為關聖帝君、右是保生大帝,後殿則供奉觀音菩薩。
據記載,兩百年前福建移民在本地供奉媽祖。1839-1842年,在富商陳篤生(Tan Tock Seng)、薛佛記的帶領下,供奉媽祖的場所重建為天福宮——「天福」二字有「神靈默祐如天之福也」的含義。當時福建會館即設在廟內。
清朝光緒皇帝於1907年賜了「波靖南溟」的御書給天福宮。《新加坡眼》老闆許博士寫過尋找御書真跡的故事,請見延伸閱讀「海外唯一留存中國皇帝御賜書法真跡」。
正殿與入口的樑柱很多都刻成龍的樣式,據說整座廟宇全部是木架斗拱結構,沒用鐵釘。現在看到的的樣子是1998-2000年大規模修復的結果。




(天福宮匾額、門神、門後、正殿)
2. 粵海清廟(Yueh Hai Ching)
粵海清廟為孖廟格局,潮州人俗稱老爺宮。進山門後右前方看到上帝宮,安奉玄天上帝;左前方天后宮,安奉天后聖母。
19世紀(1826年已有記載,但起始年份已不可考),廣東潮州、汕頭移民於臨海處先安奉媽祖(天后聖母),後請來祖神老爺(玄天上帝)。1845年廟宇由義安公司管理,1852 -1855 年興建孖廟形成了現在的格局。以後數次修建,最近一次大修於2011-2012年,見延伸閱讀「粵海清廟修復工程攝影記」。





(上帝宮正門、門神、正殿、壁像)
1899年清朝光緒皇帝賜御書「曙海祥雲」金漆匾額予粵海清廟。現在匾額重貼金箔,高懸天后宮正殿。
這裡的最大特色是嵌瓷(也叫貼瓷、剪瓷),即將剪成各種形狀的彩瓷片拼貼於灰胎上,制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動物、山水造型作屋脊、屋面、壁飾等。如主殿前的龍虎井壁像就是泥塑嵌瓷彩繪。
因為幾十年填海,廟前的海岸線早已消失,四面高樓大廈環抱,從前很大的粵海清廟如今看來格外矮小。




(天后宮正門、門神、正殿、御匾)
粵海清廟也是靈驗的月老廟,都市男女祈求美好姻緣的地方,見延伸閱讀「新加坡有座廟助你找到命中的Ta」。